成語《瘡痍滿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瘡痍滿目:chuāng yí mǎn mù
詞源: 唐·杜甫《北征》:“君誠中興主, 經緯固密切。東胡反未已, 臣甫憤所切。揮涕戀行在, 道途猶恍惚。乾坤含瘡痍, 憂虞何時華!”詞由: 公元757年閏八月, 詩人杜甫, 得到唐肅宗的準許, 回家探親。他從風翔往北去家鄉鄜州, 沿途所見, 很有感觸, 寫了《北征》。開頭寫了蒙恩放歸, 辭別朝廷登程。他說:“我拜辭回家去了, 臨行之際心里倒惶恐不安起來。我雖然沒有能對君主直言爭論, 但卻時刻關心你不能有所疏忽。你確實是一個中興的英明君主, 由于勞心勉力, 所以國家大事處理得有條不紊。但我所憤恨的, 是安史之亂還沒有徹底平息。我流著眼淚離開朝廷, 但心里時刻想的, 是什么時候國家就消除了安史之亂所留下的傷痕。”
詞義: 眼睛看到的是一片民生凋敝的現象。瘡痍: 創傷。比喻因戰爭或天災遭到嚴重破壞的景象。亦作“滿目瘡痍”。
書證: 蔡東藩、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 第三十回:“尸骸遍地, 瘡痍滿目, 商業凋敝, 人民流離。”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國民政府是越來越不象話了——‘先安內后攮外’ 的結果是先丟東北,后喪華北, 眼看大好河山滿目瘡痍……”
上一篇:成語《畫虎類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疲于奔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