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琴挑文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琴挑文君:qín tiǎo wén jūn
詞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酒酣,臨邛令前秦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詞由:西漢時,有位深得漢武帝賞識的名辭賦家叫司馬相如,字長卿。有一年,他奉武帝命令出使西南。當他的車騎浩浩蕩蕩抵達四川臨邛時,臨邛大戶卓王孫邀請了縣令和司馬相如一起宴飲。酒酣之際,愛好琴樂的縣令請司馬相如奏一曲。司馬相如彈奏時,看到卓王孫的女兒風流多情地在窗戶下偷聽窺視著,于是特地奏起了《鳳求凰》的曲子,來挑動卓文君的情思。酒罷,司馬相如還特意重賞文君的侍女,托她們交通殷勤。那位既慕相如之名、又見相如雍容閑雅之貌的文君,亦已傾心,于是不顧世俗偏見,連夜與司馬相如馳歸成都。
詞義: 用琴聲挑逗卓文君。挑: 挑逗、挑引。泛指挑動對方的愛慕之情,并表達自己的心意。亦作“琴心”。
書證:北朝·周·庾信《和趙王看:“臨邛若有便, 為說解琴心。”唐·羅虬《比紅兒詩》 :料得相如偷見面, 不應琴里挑文君。”清·顧炎武《酬程工部先貞》:“劍術人誰學,琴心爾共知。”
上一篇:成語《理屈詞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琵琶別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