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形象。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城(今安徽舒城)人,三國時吳國名將。他出身士族,姿質風流,儀容秀麗,瀟灑飄逸,尤擅文武韜略,又精通音樂,故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
周瑜才智超人,胸懷大志,為人正直,仗義疏財。嘗為友人“讓舍以居”,而在朋友窮困時,又能全力相助。如周瑜少與江南富豪孫策為友,交情甚密。孫策父喪后,其母及家屬遭困,自己寄人籬下。孫為圖大業,便抵押傳國玉璽,借袁術兵馬三千,力單勢薄,難成氣候。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當時趨炎附勢者甚眾,有誰肯幫孫策。而周瑜此時卻領軍歸孫。在周瑜鼎力幫助下,孫策才能擊敗強敵,攻陷城池, “由是兵勢大盛”, “但聞孫郎兵至,皆喪膽而走”,周瑜為孫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無怪孫策喜曰: “吾得公謹,大事諧矣!”
周瑜深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欲展宏圖大業,必須廣攬人才。當時群雄并起,戰火不絕,名士高人,或隱居不出,或待價而沽。周瑜在自己未出山時,業已注意搜集人才,以備后用,事實亦證明他頗能識人。如他向孫策推薦了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江東二張,二人皆有功于孫氏政權的建立。又如孫權初掌權,立足未穩且外有強敵時,周瑜一方面不復孫策“行事決于周瑜”之遺囑,一方面積極薦賢,使“胸懷韜略,腹隱機謀”的魯肅能為孫權所重用,魯日后有大功于吳。倘若周瑜自恃大權在握,妒賢忌能,排除異己,孫吳如何能興旺?
為將帥者,若不能深謀遠慮,不考慮眼前利益安危,則不能成大事,或終掣肘于他人。周瑜在處理事務時,不貪圖眼前利益,不畏懼暫時危險,能從長遠利益出發,即使身處危境也不讓步。孫權掌權后,江東勢盛,為群雄所忌。強者想削弱之,而弱者則畏懼之。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破北方豪強袁紹,為牽制孫權,曹操要孫子入朝。孫權與謀士張昭皆怕不從命時曹會興兵,甚感為難。唯周瑜不從當時安危來考慮,認為即使曹兵犯境,也“不應畏懼”,并高瞻遠矚地指出: “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應“別以良策御之”。孫權接受了周的意見,使曹計劃未得逞,亦為日后孫曹之爭避免了不必要的后顧之憂。
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周瑜雖大權在握,但他從來沒有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也沒有依仗權勢專橫跋扈,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他“在其位,謀其政”,忠心耿耿,盡責盡力,為孫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其中,最為人所稱譽者,是周瑜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大敗曹軍一事。
曹操擊垮袁紹后,逐漸統一北方。后又消滅劉表,擊敗劉備,占重鎮荊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領馬步軍八十三萬,號稱百萬,向東吳殺來。當時其“水陸并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峽,東接蘄、黃,寨柵聯絡三百里”。在曹操大兵壓境和勢如累卵之際,東吳群臣為茍且偷安,多主降,認為“納降,為萬安之策”。以足智多謀而著稱的諸葛亮只身來東吳,舌戰群儒,游說孫權,未能奏效。孫權當時也沒有主見,只是“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在此關鍵時刻,周瑜充分顯示了他臨危不懼和處亂不驚的英雄本色,他既不為群臣的議論所困擾,也不為其主孫權的心情所影響,面對強敵,他沉著冷靜,胸中似有雄兵百萬。周清楚他的意見對孫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一言一行都很明確。他先表示自己“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后在孫權召集文武議事時,周又注意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他并沒有以權壓人,而是擺事實,講道理。周一方面慷慨陳詞,力駁主降者的“迂儒之論”,一方面又提出曹軍必敗的原因即曹軍“四大忌”。一番話使群臣倍受鼓舞,軍心大振,孫權即探劍斬案,以示其與曹決戰的決心。而周瑜則又請纓出戰,要為孫吳政權“決一死戰”,孫權欣然允準。
其實,孫吳要擊敗曹軍幾乎沒有可能。曹軍兵強馬壯,勢正盛,大有一舉踏平江南之勢。孫吳軍隊多年未進行大戰,劉備又新敗,實力有限,因此,周瑜當時責任重大,東吳的安危存亡無疑系于其一身。
俗話說: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與十倍于己的曹操赤壁鏖兵全過程中,周瑜沉著應戰,指揮若定,其大智大勇在此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考慮到“君子善假于物”,周瑜巧妙地利用別人的力量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表現了其高明之處。他采取聯劉抗曹的政策,利用劉備的聲望和二、三萬精兵強將,與曹軍對峙,使曹操攻東吳時不得不有所顧忌。而為了確保令行禁止,使自己的戰術部署能徹底地貫徹落實下去,周瑜又設法握有孫權所賜佩劍, “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在解決問題時,周瑜并沒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充分顯示了其才干。如周瑜發現“諳習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瑁、張允為曹操操練水軍,此對孫吳極為不利,因為不習水戰是曹軍致命弱點。為能破曹,周瑜巧設群英會,使曹操幕賓蔣干“盜得”蔡、張二人所謂“降吳證據”,結果二人為曹操怒殺,此舉為日后破曹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當周瑜決定破曹用火攻后,如何實施計劃全憑其巧安排。當時情況錯綜復雜,曹操又非等閑之輩,周瑜與曹斗智斗勇,使整個戰役按其計劃開展下去。如有人去曹營放火,周瑜采取苦肉計,借故毒打東吳老將黃蓋,使黃蓋遣人往曹營詐降,奸狡的曹操信以為真。為能燒盡曹船以重創曹軍,周瑜又設法使鳳雛先生龐統能去曹營“授”連環計,將曹營船只釘作一處。考慮到曹軍扎寨江北,欲破其須有東風,周瑜便請諸葛亮巧借東風。而赤壁鏖兵時,周瑜運籌帷幄,布軍有法,調兵十隊,協力攻曹。不僅如此,周瑜在決戰之日,親自督戰,借東風之勢,燒盡曹寨船只,又指揮水陸人馬,大敗曹軍,致使曹操落荒而逃,險丟性命。赤壁之役扭轉了孫吳不利的局面,使孫吳轉危為安,同時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這起以少勝多和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使周瑜名揚千古。周瑜屢次要殺諸葛亮,并不是出于私心和妒忌諸葛的才能,而是考慮到諸葛亮終究“為江東之患”,為確保東吳安全才如此。他在赤壁之戰前欲殺劉備,也是同一原因。這些只能表明周瑜深謀遠慮,未雨綢繆,盡心為吳,雖未成功,但無過錯。而所謂“三氣周瑜”,也不是周瑜氣量狹窄。 “第一氣”是劉備、諸葛亮不講信義,周瑜帶箭傷設計擊敗南郡(今屬湖北)曹軍守將曹仁,正乘勝追擊,劉、諸乘虛襲占南郡,違背了周劉“孫吳取不下時‘任從公取’之約,周瑜怎能不氣?” “第二氣”是周瑜巧設美人計,用孫權妹妹假嫁劉備以擒劉,用以換回重鎮荊州。誰知吳國太置社稷安危于不顧,感情用事,甘露寺相中劉備,使劉弄假成真,喜娶孫妹,而孫吳卻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怎能不氣? “第三氣”是周瑜假途滅虢之計不成, “箭疙復裂”而亡。周瑜的死,無疑為箭毒所致。周瑜不顧個人安危,勞心盡力,結果為吳捐軀。
“士為知己者死”,周瑜正是這樣。周無愧為一代英豪,如果沒有他,孫吳是不能建成帝業的。周瑜對孫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忠義之心,英靈之氣,韜略之才,瀟灑之姿,終贏得后人的贊譽。
上一篇:《周炳》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周勝仙》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