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泰山北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泰山北斗:tài shān běi dǒu
詞源:《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詞由: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他年幼時父母俱喪,由嫂嫂撫養成人。他刻苦自學,終于成為大學問家。在文學上,面對六朝以來盛行的浮艷駢麗文風,韓愈極力反對,提倡散體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西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具有氣勢雄健,博大精深的特色。然而,在當時韓文并不為人們重視,直到他死后,韓文才被人們推崇、效法,蔚成風氣。因此,后來的學者敬重仰慕韓愈,把他喻為泰山、北斗。
詞義:象泰山那么巍峨,北斗那么明亮。泰山:在今山東省泰安縣。北斗:指北斗星。比喻被人崇仰的人。
書證: 宋·呂頤浩 《忠穆集·與范正興書》: “頃在陜右有四軸, 因兵火失之, 今再獲見, 如撥云霧而睹泰山北斗也。”清·惲敬《答姚秋農書》: “五兄夢中題孔子廟欞星門柱聯有‘泰山北斗, 景星慶云’之語,敬意如此者, 士之望、人之瑞, 一代不過數人。”清·李伯元 《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但是這位徐大人膽子最小, ……然而杭州人總靠他為泰山北斗, 有了事不能不告訴他。”
上一篇:成語《滄海橫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洞察秋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