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放辟邪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放辟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詞源:《孟子·梁惠王上》:“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詞由:有一次,齊宣王向孟子討教如何保民而王的辦法說:“愿先生幫助我的志向,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也極想試一試。”孟子便說:“仁政的起端,在于保護人民,先要替他們制產業。人沒有了恒產,仍保持耐久的心思,這只有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做到。至于那一般粗魯的百姓,沒有了恒產,便失去了耐久的心。如果沒有耐久的心,不能夠守住一種職業,那么不講道德的壞事,也就為所欲為了。等到他們犯了罪,又用刑罰去處治他們,這是好象用網去羅捕百姓。哪有仁心的王在位,反而用網魚的方法去對待百姓的?所以,賢明的君主,知道恒產的作用,為人民制定產業,必定使他們足以養活父母妻子,熟年一身飽暖,荒年也可免除死亡。百姓有了這種境遇,那么要把他們領上善路,也就容易了。”齊宣王聽了點頭稱是,接受了孟子的治國之策。
詞義:指肆意作惡。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
書證:宋·程頤《上仁宗皇帝書》:“然而民不知義,復迫困窮,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
上一篇:成語《攻心為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救死扶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