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níng wèi jī kǒu wú wèi niú hòu
詞源: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 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以異于牛后乎?”
詞由: 戰國時, 七國爭雄, 其中秦國的勢力較大, 態度也較強橫, 而韓國則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韓國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 準備接受秦國的屈辱條件, 向秦國屈服。這時, 縱橫家蘇秦游說各國來到了韓國, 他聽說韓國準備向秦國投降, 完全和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 于是他就對韓王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話,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 而且是向他稱臣, 這和成為牛肛門有什么兩樣呢?”他竭力勸說韓國要獨立自主, 擺脫秦國的控制。
詞義: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 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雞口: 雞的嘴, 可以遍嘗各種食物; 牛后: 牛的肛門, 只是排池糞便。比喻寧可在小范圍內自主, 而不愿在大范圍內聽人擺布。亦作“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書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俗諺云:‘寧為雞口, 勿為牛后。’以大王之賢, 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 臣竊羞之。”
上一篇:成語《季孫之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完璧歸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