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眾怒難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眾怒難犯:zhòng nù nán fàn
詞源:《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 專欲難成, 合二難以安國, 危之道也。”
詞由: 春秋時代, 鄭國的子孔代替子駟執政以后, 獨斷專行, 要卿大夫等大小官員訂立誓約, 絕對聽命于他,不得有絲毫的越軌行為。這蠻橫做法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子孔非常生氣,想要殺掉不順服的人。這時,大夫子產勸阻了他,并且要他把以前叫各級官員寫的絕對服從的誓約燒掉。子孔覺得這樣有失尊嚴,認為燒了誓約,這幫人、這個國家就沒法治理了。子產進一步開守他說:“眾人的憤怒是不能觸犯的,單憑個人的愿望辦事是很難成功的。如果不顧這兩條,國家就很危險。不如把誓約燒掉,借以安定眾人的心,那倒能很好地治理國家了。”末了,子產還懇切地忠告子孔道:“觸怒了大眾,必將會引起禍亂。希望您按照眾人的意志辦吧!”子孔終于被說服了,主動把誓約都焚燒于京都的東南門外。
詞義:眾人的憤怒冒犯不得。怒:怒氣、憤怒。犯:冒犯,觸犯。指不可激起群眾的公憤。
書證: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三回:“到底是天理難容,眾怒難犯。”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你們來意甚善,只是眾怒難犯,趕快去罷。”
上一篇:成語《以身試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傳檄而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