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rén fēi shèng xián , shú néng wú guò
詞源: 《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詞由: 春秋時, 有個晉靈公, 是個殘暴的昏君。有一次, 他竟因為廚師沒有為他把熊掌燉爛這點過錯,把廚師殺了, 并讓兩個侍從把尸首放在筐里抬走。這件事恰巧被大臣趙盾和士季撞見了, 他們認為靈公太殘暴了, 便想進宮勸諫。一天,士季進宮朝見, 晉靈公知道他的來意, 假裝沒看見,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 來到屋檐下, 晉靈公才看了他一眼, 敷衍著說: 我已經知道那件事辦錯了, 你不必多說了。士季說:“哪個人能沒有錯誤呢? 知錯能改, 那最好不過了。”然而, 晉靈公的殘暴本性絲毫沒有改變, 不但在行動上依然如故, 還屢次加害直諫的大臣。最后被趙穿殺死。
詞義: 一般人既非圣賢, 怎能沒有過錯呢?孰:誰。過:過失, 過錯。常用作對犯有過失的人的原諒之辭。
書證: 清·湯斌《湯子遺書》卷一:“人非圣賢, 孰能無過。”毛澤東《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進攻》: “我們每一個同志, 都有一點毛病, 哪有沒有毛病的呢?‘人非圣賢, 孰能無過’, 總要講錯一點話, 辦錯一點事。”
上一篇:成語《于今為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人面桃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