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執牛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執牛耳:zhí niú ěr
詞源: 《左傳·哀公十七年》:“武伯問于高柴曰:‘諸侯盟, 誰執牛耳?’”
詞由: 公元前478年, 魯哀公與齊平公會盟在魯國蒙地 (今山東蒙陰縣)。他們在神靈前宣誓, 締結盟約。這時, 齊平公恭恭敬敬地向魯哀公叩了頭, 可魯哀公只向齊平公彎腰作了個揖。這使齊國人十分生氣。跟從魯哀公當助手的孟武伯馬上解釋道:“不是周天子, 我們的國君是不叩頭的。”接著, 孟武伯又問了魯國官員、孔子的弟子高柴 (即季羔) :“諸侯宣誓結盟的時候, 要割取牛耳取血, 讓參與盟誓的人口含牛血, 表示誠心, 這該由誰來主持拿牛耳呢?”高柴向他介紹了以前有幾次盟誓的情況, 這時孟武伯不客氣地說:“那么這一次該是我了。”這故事表明當時爭奪領導權的嚴重性。
詞義: 拿著牛耳朵。古時, 端著放牛耳盤子的人是主持盟誓的, 因此后人把某事、某活動中居于領導地位的人, 稱作 “執牛耳”, 亦作“牛耳”。
書證: 南宋·劉克莊《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余舊作再答》:“撤我虎皮,讓君牛耳, 誰道兩賢相厄哉!”清·黃宗羲《南雷文定后集·姜山啟彭山詩稿序》:“太倉(指張溥)之執牛耳,海內無不受其牢籠。”
上一篇:成語《戰無不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捫虱而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