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戰無不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戰無不勝:zhàn wú bù shèng
詞源:《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歸,猶為蛇足也?!?/p>
詞由:戰國時楚國的大將昭陽,有一次攻打魏國,斬兵殺將,連奪了八座城池。接著,移兵進擊齊國。齊國派陳軫為使去見昭陽,請求罷兵。陳軫一見昭陽,一面祝賀他打了勝仗,一面發問說:“你斬軍殺將,功名卓著,楚王還能再提拔升遷你嗎?那最倍受尊貴的令尹,一個國家也只能是一個吧?從前楚國有個畫蛇添足的人,就是因為多事,硬添上足,結果反而喝不到酒,輸了。如今你戰勝了魏國,若不知休養生息,而繼續進攻齊國,恐怕官爵還沒有撈到,自身卻戰死了。這不就是畫蛇添足的愚蠢行動嗎?”昭陽聽了,就把軍隊從齊土上撤走了。
詞義:打仗必勝。形容力量強大,百戰百勝。亦比喻做任何事情都穩操勝券。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操謂松曰:‘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薺耳。大軍到處, 戰無不勝, 攻無不取, 順吾者生, 逆吾者死?!泵鳌ゑT夢龍 《東周列國志》 第十九回:“鬻拳曰:‘自先王以來,楚兵戰無不勝。巴, 小國也, 王自將而見敗, 寧不為人笑乎?’”
上一篇:成語《情同手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執牛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