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寬猛相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寬猛相濟:kuān měng xiāng jì
詞源: 《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 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 猛以濟寬, 政是以和。”
詞由: 春秋時, 鄭國的公孫僑, 字子產(chǎn),是一個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在鄭國執(zhí)政數(shù)十年, 能注意打擊奴隸主貴族的頑固勢力,使鄭國強大,國威提高。子產(chǎn)曾對子太叔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 其次英如猛。”又說: 猛以壓人是容易的, 寬以服民卻很難。子產(chǎn)死后, 子太叔接替他治理國政。子太叔果然采取寬大政策, 但不懂得對誰和什么樣情況該寬, 寬到何種程度, 以致奴隸主頑固勢力抬頭, 激起人民的不滿,紛紛起來反抗。子太叔沒有辦法,只得發(fā)兵鎮(zhèn)壓,殺了許多人,才稍稍止住了這種反抗。當時魯國的孔子站在守舊派一邊,聽到這個消息后,發(fā)表評論說:政策寬大,人民就要輕慢,糾正輕慢就要改用嚴厲政策;嚴厲政策免不了要殺人,殺了許多人以后,可以再施行寬大。這樣寬猛相濟的政策才是最適當?shù)摹?/p>
詞義:指施政時寬和嚴相輔而行。寬:寬裕;猛:嚴厲猛烈;濟:相輔而行。
書證: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為政之道,須在寬猛相濟。”
上一篇:成語《安貧樂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寥若晨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