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陜西省吳堡縣人。他早年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民脂縣一個鄉(xiāng)政府任文書,歷時3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任大連大眾書店主編。解放戰(zhàn)爭后期,又輾轉回陜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1952年任陜西省長安縣副書記,并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達14年。“文革”期間,遭受“四人幫”殘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柳青歷任第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作家協(xié)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職。柳青是當代著名小說家。他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十年歷次重大歷史時期農民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幫”剝奪了他10多年最寶貴的創(chuàng)作時間,《創(chuàng)業(yè)史》的全部創(chuàng)作計劃未能如愿完成,這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說集《地雷》 (光華書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說《咬透鐵鍬》(載《延河》1958年4月號),長篇小說《種谷記》(山東新華書店1950年3月初版)、《銅墻鐵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1版,該小說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連載)、《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上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1版)、《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下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
作品簡介 1929年冬,就是陜西饑餓史上有名的民國十八年。4歲的寶娃隨寡母逃難到渭南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收留。于是梁三便娶妻收子,寶娃改名為梁生寶。梁三帶領全家人苦熬苦做,想創(chuàng)起一番家業(yè),無奈時年不濟,一次一次以失敗告終。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土地,他欣喜若狂,重萌創(chuàng)業(yè)雄心,想走個人發(fā)家致富的道路。養(yǎng)子生寶已長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一心辦互助組,張羅集體創(chuàng)業(yè)的大事。于是,矛盾和沖突便時時在兩代人中間發(fā)生。故事一開始,正是1953年春天,這天清早,梁生寶便動身去郭縣買稻種,為實行稻麥兩熟的計劃使互助組多打糧食。梁三對兒子的所做所為十分不滿,但又無力勸阻,只好向生寶娘發(fā)火。村中的富裕中農郭世富這天正給新房上梁,梁三和村民前去觀看,心中好生羨慕,他覺得這樣的發(fā)家致富才是正經莊稼人的榜樣。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農姚士杰原是一對仇人,如今卻同為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見此景心中不是滋味。此時正當春荒時分,區(qū)上號召“活躍借貸”,郭振山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想憑借自己在村中的威望發(fā)動村中大戶拿出余糧借給困難戶,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尷尬。困難戶們也非常失望。土改以后郭振山便一頭扎進個人發(fā)家致富之中,極少關心群眾利益和集體事業(yè),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梁生寶一路上省吃儉用從郭縣買回稻種,分給眾人后,自家的倒不夠了,這又使梁三老漢大為不滿。村里有個俊俏女子喚改霞,她念過三年初小,土改時和生寶在一起開會學習,彼此產生好感。郭振山常勸改霞到工廠去當工人,為此,改霞心中矛盾,想找機會與生寶好好談談,生寶也對改霞有心,只是苦于沒機會接近。“活躍借貸”失敗以后,村里的困難戶就把希望盯在生寶身上,因為生寶的互助組準備進山割竹掙錢,這無疑是一種生產自救的可行之路。他們提出擴大互助組,也跟生寶一起干。出于黨員的責任心,生寶應允下來,重新制訂了進山計劃,并讓高增福組織人運掃帚。進山之前,生寶又拿出與供銷社訂購合同的預支款分給眾人做安家費用,一時眾人都很興奮,感到組織起來的優(yōu)越性。梁三老漢見兒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這么大的事情,心中很是不安,他找盧支書訴說心事,盧支書細細給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漢心中才踏實一些。生寶進山后,村里有了一些變化。先是郭世富仗著財大氣粗從郭縣買回的稻種要比生寶買的多一倍。他故意讓人敲鑼吆喝:“唔——喜愿分百日黃稻種的,都來分啊!不限互助組不互助組……”他要比下梁生寶,在眾人心中建立威信。富農姚士杰的女人做月子,他雇來栓栓媳婦素芳來家做月工,并借機誘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寶,破壞生寶的名譽。互助組的歡喜留下來照看田里的莊稼,上級派來韓技術員指導密植水稻,二人耐心地向群眾宣傳推廣科學育秧,漸漸使恪守舊制的鄉(xiāng)民信服。生寶帶人進山以后,先扎好茅棚安家,然后做出具體計劃分工,勞動進行很順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傷了腳板。生寶便盡心照料他,并提出自己代栓栓干活。他的這種公道能干的品性博得眾人的擁戴。栓栓受傷的事被他爹王二直桿得知以后,到生寶家大鬧一場,并宣布堅決退組與富農姚士杰搭伙種地,梁大老漢家也接著退了組。這使生寶一行人剛從山里一回來便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栓栓、梁大兩家一退組,任老四等人也開始動搖,八戶之中只剩下生寶、有萬、歡喜三戶。生寶毫不動搖,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終于使動搖的人穩(wěn)住了陣腳,同時他又吸收了二戶新組員,這一番調整,互助組的力量大大增強。經過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寶互助組的密植水稻獲得了大豐收,產量比單干戶要高一倍。這一成功,使得總路線的意義在蛤蟆灘成了活生生的事實。他們自動向國家出售余糧50石,合1.2萬斤。這一下大大促進蛤蟆灘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郭世富在這場和平競賽中成了輸家,春天的那股神氣現(xiàn)在完全收斂了。他病了,雖能下炕,但不出街面。姚士杰則公開頑固反抗統(tǒng)購統(tǒng)銷方針,最后受到群眾斗爭,他不得不低頭。郭振山經過黨的教育,他的退坡、自發(fā)思想有了改變,又重新為集體的事奔波,顯示出一個莊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組織才能。他積極熱心地組織起一個聲勢浩大的送糧隊,歡天喜地去交售余糧。此時,梁生寶、有萬和歡喜早到縣上互助合作訓練班學習去了,經過這次培訓,他們回村后便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籌建燈塔農業(yè)合作社,梁生寶被推舉為社長。梁三老漢在事實面前認識到互助合作的優(yōu)越性,他開始理解兒子的事業(yè),決心全力支持兒子的工作。這個曾一心向往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的老漢現(xiàn)在成了受人尊敬的燈塔農業(yè)社社主任的父親,他穿著生寶媽為他縫制的新棉襖褲,終于帶上生活主人的神氣。至于生寶和改霞的戀愛,最終卻沒有圓滿結局。生寶一心辦互助組,以至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婚姻。他與改霞之間缺少溝通,對她考工廠的事產生誤會。改霞這邊,她細細地考慮了生寶與自己的個性,覺得兩個強性子扭在一起有些勉強,再者;論自己的性情也未必能安心做個農家媳婦——每日做飯帶娃苦受一輩子。理智戰(zhàn)勝了感情,她終于帶著幾分惆悵離開了下堡村,去參加祖國的工業(yè)建設,當了一名工人。
作品鑒賞 《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是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反映了深刻廣闊的思想內容。這部小說主要描寫關中地區(qū)一個農村互助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的過程。其中既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只講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卻表現(xiàn)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和心理的變化過程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農村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是中國農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題,從而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對農民命運的深深關切。(二)塑造了許多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梁生寶是作家著墨最多、傾注最大熱情塑造出來的一代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形象。作為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yè)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節(jié)省每一分錢,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創(chuàng)社會主義大業(yè);作為基層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貴品質,和為集體事業(yè)貢獻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老實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這些不同的品格側面顯示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使“莊稼人的傳統(tǒng)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梁三老漢是小說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老一輩農民,善良、勤勞、倔強、保守。他由衷地感謝帶來土地、帶來創(chuàng)業(yè)希望的共產黨,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滿著種種矛盾。最后,在事實面前,他心悅誠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大道。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其中飽含作者對農民的理解和摯愛之情。蛤蟆灘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寫得非常生動。這三個人雖都因精明強干被稱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能”的特點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陽奉陰違、裝腔作勢;郭世富外善內奸、貪婪狡黠;姚士杰則陰險狠毒、詭計多端。其他人物如高增福、馮有萬、任老四、任歡喜、王二直桿、梁大老漢、高增榮、改霞、素芳、生寶媽等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眾多人物幾乎包括當時農村社會各個階段,階層的典型,組成一個矛盾統(tǒng)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寬廣的社會生活畫面。(三)藝術上成熟,形成獨特風格。首先,全書結構嚴謹細密、匠心獨具。開篇用“題敘”提供生活源頭,最后有“結尾”承上啟下,顯示生活的去向,并與下一部相銜接,力圖使這部小說具有歷史的厚重感,產生史詩效果。其次,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時空限制,巧妙地穿插進人物的歷史回憶或對事件及進程的概括綜合的敘述。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在藝術描寫上,作者既具有細節(jié)烘染和心理刻畫細致入微之長,又兼擅俯視開闊、氣概雄渾之勝。語言洗煉生動又清麗流暢,并富有關中的鄉(xiāng)土氣息,使小說極富感染力。誠然,這部小說也有明顯不足,如情節(jié)發(fā)展沉滯遲緩,對一些人物的把握不當。尤其是小說在1977年再版時,作者為迎合一時政治需要而進行幾處“重要修改”,造成了嚴重失誤。60年代初嚴家炎曾對梁生寶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提出疑問,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作者和學術界對此展開討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觀念的更新和對歷史的反思,也有人認為《創(chuàng)業(yè)史》盡管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但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干擾,應該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該書所反映的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對書中梁生寶等一系列形象也要重新審視,這些又引起新的爭論。
上一篇:《柯云路·新星》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梁斌·紅旗譜·(第一部)》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