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錐刀之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錐刀之末:zhuī dāo zhī mò
詞源:《左傳·昭公六年》:“錐刀之末,將盡爭之。”
詞由: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公孫僑(字子產)執政后即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他為了使百姓知法守法,特地把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加以公布。為了這件事,大夫叔向寫信給公孫僑說:古代的先王都是依照事實臨時處置罪犯的。不預先訂出刑法, 是怕百姓知道刑法后會互相爭執, 一有爭執的機會, 百姓就會找法律條文來做護身符。這樣, 即使象針尖大的一點小事也可能爭論不休。且案件一多, 行賄的就跟著來了。我看,過了你這一代, 恐怕鄭國也就衰敗了。公孫僑回信說: 你說得頗有些道理, 只可惜我沒有本領管到下一代, 而只想拯救一下我們這一代!
詞義: 尖刀的末梢。錐刀: 尖銳的小刀。末: 末端。比喻微小的利益或事物。亦作“錐刀之利”。
書證: 《后漢書·輿服志》:“爭錐刀之利, 殺人若刈草。”《晉書·阮種傳》:“則風俗凋弊,人失其性, 錐刀之末,皆有爭心。”《南史·任昉傳》:“競毛羽之輕,趨錐刀之末。”
上一篇:成語《鐵杵成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門庭若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