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始有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有始有終:yǒu shǐ yǒu zhōng
詞源:《論語·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詞由: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子游對人說:“子夏的門人,談論起灑水掃地、應酬對答,一進一退的道理,那是相當可以的。但這是最低等的學問,至于高等的學問,他們根本就一無所知,這樣怎么能做先生教人呢?”子夏聽到了子游的話,叫著子游姓名,嘆息說:“言游的話是極端錯誤的。君子教人的道理,哪些先教,哪些后教,得有個次序。這就好比許多草木,其種類必須一一分別清楚。君子教人的道理,哪里可以隨心所欲地亂教呢?至于說了開頭,就能知道末尾的人,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夠做到吧!”
詞義:原指教人說了開頭,就能知道末尾。后指做事有頭有尾,堅持到底。原作“有始有卒”。
書證:《晉書·后妃上·左貴嬪(芬)傳》:“有始有終,天地之經”。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四回:“我只喜起初是杏花姐姐收令,如此湊巧,這才算得有始有終哩。”梁斌《紅旗譜》五八:“既然有此一來,就要有始有終?!?
上一篇:成語《是昨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朝不謀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