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昭然若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昭然若揭:zhāo rán ruò jiē
詞源: 《莊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飾知以驚愚, 修身以明污, 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 故不免也。”
詞由: 有一次, 孔子給陳、蔡地方的人圍困起來, 一連七天不給糧食吃。有個老人叫大公任的去慰問孔子, 并向孔子指出了不致餓死的方法。大公任說: 東海有只鳥, 棲息在眾鳥之中, 飛行時不敢跑在頭里,回來時也不敢落在最后,吃食時不敢爭先吃, 吃些剩余的, 所以在同列中不受排斥, 也不被傷害。常言道: 直樹先砍, 好井水先干。您孔夫子想用文采才智來驚動陳腐的世俗, 用高尚的德行來改變別人的污濁, 應(yīng)該說這好像舉著日月而行走, 是光芒四射啊, 可您這樣夸耀自己, 也就不免招來禍患了!
詞義: 像高舉揭示著那樣明顯。昭然: 明顯的樣子。揭: 高舉、揭示。形容情況明顯, 真相大白。
書證: 清·吳棠《<杜詩鏡銓>序》:“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 益昭然若揭焉。”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七回:“承電示撤銷軍院,愛國之忱, 昭然若揭。”
上一篇:成語《無價之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是昨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