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逞之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逞之徒:bù chěng zhī tú
詞源: 《左傳·襄公十年》:”初, 子駟為田洫, 司氏、堵民、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 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詞由: 公元前565年, 鄭國的相國子駟派人殺了鄭僖公, 另立僖公的兒子簡公為君。僖公的其他兒子準備為父報仇。子駟先下手為強, 殺了子孤、子熙、子侯、子丁。公元前563年, 子駟在重新劃分士大夫們的封地時, 沒收了司民、堵氏、侯氏、子師氏四家貴族的土地, 和這四家結下了冤仇。所以, 這四家貴族糾集了一部分心懷不滿的人,聯合早兩年被子駟殺死的幾個鄭公子的余黨, 發動了武裝叛亂。他們殺死了子駟和司馬子國、司空子耳,劫持鄭簡公。最后, 子國的兒子子產設法平定了叛亂。不久, 子產被拜為鄭國的宰相。
詞義: 不得志, 不如意的人。不逞:不得志, 不如意。一般指心懷不滿,搗亂鬧事, 胡作非為的壞家伙。
書證: 《后漢書·史弼傳》:“外聚剽輕不逞之徒。”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四是各軍大招兵,‘不逞之徒’去了許多。”
上一篇:成語《不識之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東山高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