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溫良恭儉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溫良恭儉讓: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詞源:《論語·學(xué)而》:“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詞由:子禽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倆經(jīng)常在一起談?wù)摾蠋煹牡滦小S幸惶欤诮徽勚校忧輪栕迂暎骸拔覀兝蠋熋康揭粋€國家,肯定能聽到那個國家的治國大事。這是他自己請教到的呢?還是人家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你說的都不是,而是老師所到國家的國君,見了老師覺得他有溫良恭儉讓的盛德,對他十分敬重佩服,于是把國內(nèi)的政事一一向老師請教;因此每到一國,就知道了一國的政事。他憑這種盛德求得,與別人求得的方法大概是不一樣的吧?”
詞義:原指孔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現(xiàn)多指采取溫和的辦法而不使用暴力。
書證: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上一篇:成語《清塵濁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灰飛煙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