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引而不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引而不發:yǐn ér bù fā
詞源:《孟子。盡心上》:“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孜孜也?!献釉唬骸蠼巢粸樽竟ぃ膹U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p>
詞由: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道:“道確實高呵,美呵,正象登天一樣, 似乎不可達到, 為什么還要使人們每天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呢?”孟子回答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有拙劣的工人而廢其規矩;羿者也不因為有拙劣的射手而改變他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就象射手開弓一樣,開滿了弓,卻不射出去, 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詞義: 教人射箭的人拉滿弓、搭上箭, 但不把箭射出去, 以便讓學箭的人去領會。引: 拉弓; 發:射箭。比喻善于引導或控制。也比喻做好準備, 等待時機。
書證: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 ‘引而不發, 躍如也?!?
上一篇:成語《異端邪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張儀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