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塵垢秕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塵垢秕糠:chén gòu bǐ kāng
詞源: 《莊子·逍遙游》:“之人也,物莫之傷, 大浸稽天下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 將猶陶鑄堯舜者也, 孰肯以物為事。”
詞由: 有一次, 肩吾和連叔談到接輿這個人, 說接輿大而無當, 是個狂人。因為他說藐姑射山上有一位神人, 能在四海之外游行。連叔就說:“你認為是狂人, 我卻以為是至人, 即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至人是無我的, 沒有自己的,所以外界什么情況都影響不了他。下大雨了, 普天下都受到浸淹, 然而至人是不會溺死的; 天大旱了, 泥土石頭都要被焦死了, 然而至人并不覺得熱。正因為這樣,塵垢秕糠, 就好象陶鑄堯舜一樣啊?有那一個人情愿為天下萬物所牽制呢?”
詞義: 灰塵和污垢, 谷殼和米皮。比喻瑣屑無用的東西。
書證: 章炳麟《與吳君遂書》:“世未有塵垢秕糠而足以陶鑄堯、舜者,則知以書籍圖史教人, 必不必教育之良法,而況圣人不死, 有大盜不止之懼邪。”
上一篇:成語《小冠子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屬毛離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