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壁上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作壁上觀:zuò bì shàng guān
詞源: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將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縱兵。及楚擊秦, 諸將皆從壁上觀。”
詞由: 秦朝末年, 各國諸侯乘暴秦政局混亂的機會, 紛紛起兵反叛秦朝。由于秦國兵力一度仍很強大,各國諸侯都還不敢單獨和秦兵交戰, 只有楚軍的實力雄冠諸侯。公元前208年, 定陶 (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一戰, 楚將項梁取得了勝利。但不久因驕傲輕敵, 被秦將章邯引援兵擊敗, 項梁亦戰死。章邯乘勝圍攻趙國的鉅鹿。諸侯合力援救鉅鹿, 軍隊駐扎的營壘有十幾座, 軍威不可說不盛。可只有楚將項羽引兵渡河, 破釜沉舟, 一以當十, 沖鋒陷陣, 力克秦軍, 而其他諸侯的將領都畏怯不前, 只站在營壘的高墻上看著。
詞義:雙方交戰時自己只站在壁壘上觀望,不介入任何一方。壁:營寨周圍的高墻。比喻袖手旁觀,置身于事外。
書證:魯迅《兩地書》七:“年假中及以前,我以為對于校長主張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復雜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觀的。”
上一篇:成語《余勇可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作威作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