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臨危不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臨危不懼:lín wēi bù jù
詞源:《三國志·魏書·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節(jié)不撓, 拒會兇言,臨危不顧,詞指正烈?!?/p>
詞由: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奐命大將鄧艾、鐘會率數(shù)十萬大軍伐蜀,不多久蜀主劉禪投降。鐘會有心叛魏,但怕鄧艾牽制,便密告鄧艾謀反,擒住鄧艾。這時司馬昭率領(lǐng)十萬大軍前來,說是相助擒拿鄧艾,鐘會知道司馬昭懷疑他了,便和親信計議,假托郭太后遺詔教討司馬昭。眾官懾于兵威,勉強服從,只是夏侯和、朱撫、羊琇嚴詞拒絕。殺死了鐘會以后,魏元帝下了詔書,表彰夏侯和、朱撫、羊琇,說他們堅持節(jié)操,不屈服于鐘會的壓力,臨危不懼。
詞義:遇到危難的時候,毫不懼怕。
書證:劉白羽《草地風雷》:“什么叫做戰(zhàn)友?在生死危急關(guān)頭,臨危不懼,挺身而出,互相支持,這才是親密的戰(zhàn)友?!北桃啊镀旃忾W閃》:“木板小屋下臨百丈深的巖石基坑,臨危不懼;而老旗手就以木板小屋存身,他休息在木板小屋里,工作在木板小屋跟前。”
上一篇:成語《不違農(nóng)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臨時抱佛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