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恥下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恥下問:bù chǐ xià wèn
詞源:“論語·公冶長》卷三:“子貢問曰:‘孔文子, 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詞由:春秋時,衛國有一個名叫孔圉的大夫,因為生前虛心好學,學有成就,他死后,衛國國君便賜了他一個謚號叫“文”,所以后人又稱他為孔文子。當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子貢,他不知道這謚號的由來,便去問孔子:“孔圉的謚號為什么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肯向地位在自己之下,學識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不認為羞恥,所以給他的謚號叫‘文’。”子貢聽了孔子的話,對孔文子非常崇敬。詞義: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辱。恥:以……為恥。形容謙虛好學,虛心向別人求教。
書證: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渙傳》晉·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紀》:“〔袁〕準字孝尼,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唯恐人之不勝己。”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如何。”
上一篇:成語《不知所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識時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