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知所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知所終:bù zhī suǒ zhōng
詞源:《后漢書·逸民列傳·向長傳》:“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終。”
詞由:東漢初年,有個名叫向長的人,字子平。他雖家境貧寒,但志向高潔,不同凡俗。他對《老子》和《周易》比較精通,也有點小才能,但隱居不愿出來做官。王莽的大司空王邑想把他推薦給王莽,被他拒絕了。他經(jīng)常感嘆地說:“我已知富還不如貧,貴還不如賤,但不知死和生哪一個好。”后來,向長見自己的孩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家里已沒有什么事拖累,就約好友禽慶一起去游五岳(中國五大山名的總稱,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后來竟不知去向。
詞義:不知道結(jié)局如何。終:最后,結(jié)局。常形容下落不明。
書證:清·采蘅子《蟲鳴漫錄》:“余幼在湖口,有一僧持顯者書,周行各郡縣……后不知所終。”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第二十九團隨即自由行動,跑向宜章家鄉(xiāng),結(jié)果一部在樂昌被土匪胡風(fēng)章消滅,一部散在梆宜各地,不知所終。”
上一篇:成語《不甚了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恥下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