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團和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團和氣:yī tuán hé qì
詞源: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 “明道 (程顥)終日坐, 如泥塑人, 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詞由: 宋代的程顥是道學(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死后, 文彥博給他題的墓碑是“明道先生之墓”。所以他的信徒們都稱他為“明道”。他的信徒謝顯通描寫程死的形象說:“明道終日坐著, 好象泥塑的人, 但他接待客人的時候, 卻是一團和氣。”
詞義: 原指待人態度和藹可親。現指態度溫和, 不分是非, 毫無原則。
書證: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九回:“吳用道:‘王頭領待人接物, 一團和氣,如何心地倒恁窄狹?’”于敏《第一個回合》: “在兒子的好日子里,她只可一團和氣。”老舍《二馬》:“嘴唇兒往上兜著一點,和他笑迷迷的眼睛正好聯成一團和氣。” 茅盾《子夜》:“同時, 一團和氣的杜竹齋的山羊臉也在旁邊晃。”毛澤東 《反對自由主義》: “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一頓, 不作徹底解決, 保持一團和氣。”
上一篇:成語《一唱一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場春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