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駢拇枝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駢拇枝指:pián mǔ zhì zhǐ
詞源:《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于德。附贅懸疣, 出乎形哉! 而侈于性。”
詞由:道學家莊子認為人的行為應當合乎自然,順于人情之常。他舉例闡述道:腳上的拇指與第二趾合成一趾,手上的大拇指旁邊多生出一指,這是出于本性嗎?應該說是多余的東西了。身上長出來的肉瘤,是出于形體的需要嗎?這不也越出了本性,也是個累贅。有些人多端造作濫施仁義,說了一大堆空話,以求沽名釣魚,這豈不是使天下人暄攘著去奉守不可從的法式嗎?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正像駢拇枝指,超出了內在的真性,濫用了自己的聰明。可見,他們宣揚的是些旁門左道,而不是天下的正途。
詞義:腳上的兩趾(拇趾跟第二趾)相合長成一趾,手的大拇指旁多長出一個小指。駢:合并。枝:樹的岔枝。比喻累贅多余的東西。
書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此偶感異氣耳,非妖也。駢拇枝指亦異于眾,可曰妖乎哉?”
上一篇:成語《餓莩遍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騎虎難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