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門可羅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門可羅雀:mén kě luō què
詞源:《史記·汲鄭列傳》:“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詞由:汲黯和鄭當時兩人都是漢武帝手下有名的賢臣,官在九卿之位。他們在朝做官時,賓客如云,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可一旦丟官返鄉(xiāng),就再沒有人前去拜訪他們了。司馬遷在為他們作傳時,自然連想到下邽翟公相似的遭遇。當年翟公做廷尉時,常常是賓客滿門,待到丟了官職,頃刻門庭冷落,“門外可設雀羅”。司馬遷由此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
詞義:大門外可以張網(wǎng)捕雀。羅:張網(wǎng)捕捉。比喻門庭冷落,來客極為稀少。
書證:宋·蘇軾《次韻答章傳道見贈》:“吾衰信久矣,書絕十年舊。門前可羅雀,感子煩屢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僮奴婢媼皆散,不半載,門可羅雀矣。”康有為《膠旅割后》詩序:“散會謝客,門可羅雀矣。”
上一篇:成語《鑄成大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問道于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