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自暴自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自暴自棄:zì bào zì qì
詞源:《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詞由:有一次,戰國時著名思想家孟子談了人不要自暴自棄的話。他說:“自己害自己的人,他們不懂得禮義的重要,任意詆毀它。若是你同他談禮義,他們是不會聽信你的。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他雖然知道禮義是好的,但由于自甘墮落,上進不了,所以你勸他行善,他必不能勉勵自己的。仁愛,它象人得以安居樂業的住宅,禮義,象人走的正道。這班自暴自棄的人,有了好房宅不住,有了正道不走走邪道,這可哀傷呀!”
詞義:不知自愛,甘愿墮落,不求上進。暴:損害、糟蹋。棄:拋棄、鄙棄。
書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寶玉道:‘這也算自暴自棄了。’”歐陽山《苦斗》五十三:“讀書人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可是那些工人卻多么堅強呵,多么勇敢呵!”
上一篇:成語《自拔來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自知之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