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淮橘成枳是什么意思
【典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說苑·奉使》、《韓詩外傳》卷十亦載,文有不同。
【今譯】春秋時,齊國相國晏子 (名嬰) 出使楚國,楚王君臣設計羞辱晏子。在酒宴上,楚吏故意捆縛一人來見楚王,楚王也故意問:“捆的是什么人?”楚吏回答:“是個齊國人,因偷盜犯罪。”楚王問晏子:“齊國人本來就愛盜竊嗎?”晏子離開席位答道:“我聽說過,橘生淮南則是橘,生在淮北則成枳 (葉似橘而果小,味酸苦),原因何在? 在于水土不同。如今百姓生活在齊國不為盜,一到楚國便成賊,是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盜呀?”楚王聽了只得苦笑,說自己是自討沒趣。
【釋義】 后以此典指環境等外部條件可以改變人的情性。
【典形】 渡淮橘成枳、渡江之橘、化枳、徙橘、易變南地橘。
【示例】
〔渡淮橘成枳〕 清·查慎行《秋感》:“渡淮橘成枳,一變性終失。”
〔渡江之橘〕 唐·元稹《馴犀》:“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時易性安能長?”
〔化枳〕 清·唐孫華《酪茗》:“久客慣北餐,如橘漸化枳。”
〔徙橘〕 唐·駱賓王《晚泊江鎮》:“轉蓬驚別緒,徙橘愴離憂。”
上一篇:海棠睡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溫席扇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