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張撻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張撻伐:dà zhāng tà fá
詞源:《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
詞由:商代,自從盤庚王死了以后,國家的力量一天不如一天,百姓所受的災難也日益深重。有一段時間里,南方楚地的人紛紛而起反叛朝廷。商朝的國君高宗很快地集中武力,調動兵馬,深入到險阻的楚境,一舉蕩平了叛亂,俘獲了不少叛民。取得了勝利以后,高宗告諭楚地百姓道:西方的胡羌、夷狄等國,在大商成湯時候也沒有敢不來朝貢的。你們荊楚之地,歷來是我商朝南方的土地;百姓,從來是我商朝的臣民,能允許你們這樣胡作非為、惹事生非,而我們不大張旗鼓地討伐嗎?
詞義:大規模地對別人進行攻擊或聲討。張:張開、展開。撻伐:征討、討伐。
書證: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四回:“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那里肯甘心就范呢!”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俟內亂敉平,騰出手來,就可以對東虜大張撻伐。”
上一篇:成語《大千世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大放厥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