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目不識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目不識丁:mù bù shí dīng
詞源: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 汝輩挽得兩石力弓, 不如識一丁字。”
詞由: 唐朝幽州節(jié)度使張宏靖部下有兩個軍官, 一個叫韋雍, 一個叫張宗厚。兩人花天酒地, 生活糜爛, 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由衛(wèi)士扶著回家。他倆還倚仗權(quán)勢, 任意虐待士兵, 動輒就破口大罵, 大打出手。有一次, 他們對士兵吼罵道:“現(xiàn)在天下太平無事, 你們能拉得開兩石重的弓, 還不如識一個‘丁’字。”
詞義: 瞪眼認(rèn)不識“丁”字。丁: 泛指簡單的漢字。形容人沒有文化,一個字也不識。
書證: 明·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 誥敕之館, 目不識丁。”巴金《家》第二十五章:“我試問如果你母親要把你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俗商, 或者一個中年官僚, 或者一個紈袴子弟,你難道也不反抗。”
上一篇:成語《痛定思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直言賈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