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痛定思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痛定思痛:tòng dìng sī tòng
詞源: 唐·韓愈《答李翱書》:“今而思之, 如痛定之人, 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詞由: 唐代的韓愈早年在京城 (唐都城長安, 今陜西省西安市) 過了八九年的苦日子, 生活沒有依靠,全靠求人資助度日。當時, 他過著這種苦日子, 并不覺得有多么苦。后來, 韓愈出了名, 當了官, 回想起那段生活, 真有點后怕。他在給李翱的一封信中寫道:“今天回想起來, 當初所遭遇的困難境地, 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夠安于那種生活的。”
詞義: 悲痛的心情平靜下來后, 再回想當時的痛苦情景。痛:痛苦;定: 平靜。形容所受的痛苦極其深重, 并有警惕未來的意思。
書證: 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痛定思痛, 痛何如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再真把寶玉死了, 那可怎么樣好?一時痛定思痛, 神魂俱亂。”
上一篇:成語《畜妻養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目不識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