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形跡可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形跡可疑:xíng jī kě yí
詞源: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房文淑》:“鄧急起,追問之,門未啟,而女已杳。駭極,始悟其非人也。鄧以形跡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歸寧而已。”
詞由:開封有一個人叫鄧成德,游學到了兗州,住在一座廟里,好幾天都看見一個艷絕的少婦來焚香叩拜。他動了心,便要求歡于她。她提出到她舅舅家去,沒有別人,也不會被外人知道。鄧成德同意了。一住幾年,生了一個兒子。她說要走了,并說還要把兒子帶走。鄧堅不同意,但女的仍然離他而去。鄧追到門口,門沒有開,而女的已不見蹤影。鄧怕極了,才有悟到她不是人。因為女的形跡可疑,所以也不敢告訴別人。
詞義:舉止行動、貌態神情令人懷疑。形:形貌;跡:跡象。指一個人的表現不正常。
書證:魯迅《兩地書》十一:“貼在教務處罵他的紙條,確有點過火,但也是他形跡可疑所致。”
上一篇:成語《當斷不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往者不諫,來者可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