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棄若敵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棄若敵屣:qì ruò bì xǐ
詞源:《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屣)也。”
詞由:戰國時孟子有個學生叫桃應。一天,桃應向孟子請教了這樣一個問題:“舜做天子、皋陶(yao)做法官時,舜的父親瞽瞍殺死了人,那該如何處理呢?”孟子回答得很簡單:“把瞽瞍抓起來就行了。”桃應進一步問道:“那么舜不阻止嗎?”孟子說:“舜怎么能阻止呢?逮捕他父親是有法律依據的。”桃應又問道:“那么舜究竟是怎么對待的呢?”孟子又答道:“舜把拋棄天子之位視作拋棄破鞋子一樣,他后來悄悄地離開了國都,沿著海邊逃到別處去。舜終身都非常暢快,他高興得早把當天子的事拋到腦后了。”
詞義:象扔掉破鞋一樣。棄:拋棄。敝屣:破鞋。比喻毫不顧惜地拋掉。亦作“棄之如敝屣”。
書證:明·趙弼《效顰集·三賢傳》:“子食漢祿三世,而一旦棄之如敝屣。”
上一篇:成語《廣土眾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強本節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