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顧茅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詞源: 三國(guó)·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猬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詞由: 東漢末年,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的臥龍崗上(今湖北襄陽西山)。公元207年, 經(jīng)徐庶推薦給漢左將軍劉備。劉備求賢心切, 三次親自登門拜訪, 請(qǐng)諸葛亮出山幫助他,歷史上把這件事叫“三顧茅廬”。
詞義: 劉備三次到茅屋去請(qǐng)諸葛亮。顧, 拜訪。茅廬: 草屋。后比喻為真誠(chéng)地一再對(duì)別人邀請(qǐng)、求教。
書證: 元·馬致遠(yuǎn)《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 再誰承望三顧茅廬。”楊沫《不是日記的日記》: “隔些日子, 再要把這些人物請(qǐng)回到紙上, 要比三顧茅廬還困難。”唐弢《橋》:“這一年冬天有人三顧茅廬, 感恩知己, 一夕傾談遂相許以驅(qū)弛了。”
上一篇:成語《三緘其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下筆成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