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養,內心強大的孩子不是一天“煉”成的
人的內心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從知道到做到需要很久。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反思,可還是會重復錯誤,之后可能才進步一點點。有時候,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成長了,卻發現他還在原地;有時候父母沒有留意,孩子卻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內心的成長也猶如樹木的成長一樣,有足夠的醞釀,才能在春天發芽開花。所以,父母對待孩子的成長,要有內心。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不必著急。
我是什么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內心變強大的?也就是近幾年。人近中年才感覺到自己漸漸強大起來,可見,內心強大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在經歷了一些順境、逆境之后,人才會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的內心,讓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梢?,一個孩童真正成長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童年的我,內向、害羞、膽小、敏感,承受不了別人的負面評價;成長過程中的我,情緒化、堅硬、脆弱、不肯接納自己、缺乏獨立精神;而現在的我,終于變得開朗、大方、不再敏感、不再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內心平和,情緒穩定,獨立,愛現在的自己。不敢說做到百分之百的內心強大,但可以說,在內心強大這件事上面,我及格了。
這說明,內心強大這件事需要人用半生甚至一生的時間去修煉。成長,需要經歷。
這也說明,對于孩子來說,不管父母的方法多么正確,即使多管齊下,孩子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強大。一個人在孩童時期本身就是弱小的。
有的父母可能因此會認為,那我們現在培養有什么意義,何不讓他順其自然,自己變強大?非常有意義。首先,假如我的父母也懂得在童年時就培養我的內心,我不會經歷這么多曲折,到今天才變得強大。其次,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有這么強的自省能力,有自我修煉的意識和行動,并主動去學習心理學。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用父母培養、順其自然地成長為內心強大的人,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脆弱帶來的痛苦中度過。
所以,在孩童時期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特別重要,即便他這時無法做到真正的強大,但為他的內心埋下強大的種子,之后它才能慢慢地發芽、生長,一點一點地強大。
也有些父母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們好像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太著急了,恨不得我今天教了你,明天你就變得強大了。
我有一個同學常常恨鐵不成鋼地對孩子說:“昨天剛跟你說過要勇敢,要勇敢,為什么總是做不到呢?”他的女兒很聰明,但特別害怕在眾人面前發言。小時候,父母讓她給親戚拜個年,好說歹說,她都不張嘴。上了學以后,她學習成績很好,但就是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如果老師點了她的名字,她的聲音也小得如蚊子,即便知道答案也是這樣。為了鍛煉她在眾人面前說話的膽量,父母決定給她報一個口才演講班,她一聽嚇壞了,死活不肯去。為此父母沒少數落她,弄得大人孩子都非常焦慮。
其實我特別理解這個孩子的心情,因為我小時候也這樣,只是沒她這么嚴重。那我是怎么變好的呢?好像也沒有刻意去改變,到了中學以后就自然好了。所以我認為,孩子在個別方面不強大,父母無須太著急,孩子有自我糾正的本能。難道孩子不知道她不能自如地在眾人面前發言是一件不夠好的事情嗎?難道她不想去改變?其實孩子都有向好處發展的本能。如果她還未做到,只是因為她現在的能力還做不到。她正在慢慢地積蓄能量,而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欲速則不達”,養孩子也是這樣,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更是這樣。真正的內心強大需要具備多種能力,認知的形成,心理能量的儲備,欲望的安排,行動上的改變等,需要處理好很多細節,不是孩子這個年齡能夠立刻具備的。所以,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需要“慢養”——先讓心情靜下來,再讓節奏慢下來。越是難的事情,越是要打好基礎。童年,不是要讓孩子必須強大,而是讓他具備強大的基礎。
一直以來,中國的父母普遍比較焦慮、著急,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培養起孩子來也容易揠苗助長,在這種心態下,難以把內心強大的真正內涵傳遞給孩子。孩子也壓力過大,疲于應付父母和社會的要求,難以細細地去體會內心,認識自我,而這些都不利于內心強大的形成。所以,“慢養”是讓父母不再焦慮,孩子不再有壓力。那么,到底該如何慢下來呢?
1.放下過于功利的價值觀
在培養孩子時,父母為什么會過于焦慮、急躁?是因為內心形成了過于功利的價值觀,總想讓孩子出人頭地、優秀、成功、成名等并急于求成,這些固然不能說就是錯的,但這不是孩子唯一的價值,也不是孩子這個年齡就應該承擔的壓力,把孩子過早地推入競爭社會,對孩子也是種殘酷。而且,功利的價值觀即外在評價系統正是孩子內心脆弱的根源。
父母應該先冷靜地想一想,是不是應該改變一下這種認知,不應該過于隨波逐流,被單一的價值觀裹挾,而是應該有多元的價值觀,孩子可以成功為目標,也可以快樂為目標,更可以“快樂+成功”為人生目標,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作出選擇,而不是成為父母實踐自己價值觀的工具。如果父母有這樣的心態,內心就不會那么焦躁,培養孩子的步伐就會相對慢下來。
2.父母應該先強大起來
父母焦慮的原因之二是自己不夠強大,所以把強大這個壓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我有一個朋友的父母從小到大都在他耳邊說:“我們這輩子就這樣了,以后就靠你了,你要早點讓我們過上好日子?!痹谶@種心情下,父母和他都焦躁不安,只要他有一點做得不好,父母就很不滿意。其實父母們都非常明白,要變得強大是不容易的,但要求別人卻非常容易。所以,狡黠的大人們選擇了自己偷懶,讓孩子勤奮。越是不強大的父母,要求孩子的心情越是急迫。
父母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同時也是壓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也應該行動起來,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情況下讓自己也強大起來。自己強大一點,內心的焦慮就會少一點,對孩子的心態就會平和一些,孩子的心態也會因此平和一些,彼此慢慢走向各自的強大。
3.生活本身比孩子是否強大更重要
強大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是否勇敢、堅強、自律、獨立、聰明、優秀等一些強大的指標上,并諸多要求和苛責,就忽略了生活本身。其實,孩子能夠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強大,強大首先從一種平和的心境開始。這就需要父母不要太急躁,慢慢來。如果說慢生活是一種幸福,那么慢養孩子也是一種幸福??粗⒆右惶焯鞆姶螅@種強大有自己的參與和賦予,就會感受到一種幸福。在這種幸福中,父母和孩子都能以一種享受的心情慢慢強大,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慢下來的人是強大的,因為他較之別人更為冷靜,有自己的思考,有耐心,能夠忍耐、等待,在等待中積蓄力量。這種慢,父母需要,孩子也需要。
強大的孩子不是一天“煉”成的,請父母陪孩子慢慢修煉。
上一篇:情緒不失控,孩子的人生就不容易失控
下一篇:承受批評,也接受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