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自立
一位學者遇見了一位著名的禪師,他向禪師提了一個問題:“我自幼就勤奮好學,青年時代又四處遍求名師,而你既無家學淵源,又無名師指點,為什么我的學問就是不如你呢?我有那么多大來頭的老師,為什么反倒不如你沒有老師?”
禪師說:“誰說我沒有老師?恰恰相反,我有老師,我的任何一位老師的來頭都比你的老師來頭大。你以師為師,我以人為師,以天地為師,你的學問當然不如我了。”
人只有心誠志堅,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心,借契機學會思考,才能成功。如果只是一味地禮拜參佛,對身邊的機會視而不見,該做的事情也不愿意主動做好,再有“天賜”,也難以成功。
一個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于是喊道:“禪師,請您普度眾生,帶我一程吧?!?/p>
禪師說:“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說道:“現在我也在雨中,請您度我吧!”
禪師道:“你我都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為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沒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傘去!”
禪師不肯借傘,這是禪師要告誡信徒——人要“被度”不能指望別人,而應該靠自己。人貴自立,勿依賴他人,勿強求他人,無論親疏。能讓我們自立自強的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求人不如求己,人生在世,路要自己走,事要自己做,萬事不可只靠別人,如果想依靠祈禱來實現自己的心愿,只能是空想。所以,不腳踏實地地做實事,你只能是一事無成。
很多人都會感慨自己有太多的煩惱。其實一個人的煩惱往往來自于自己的內心,特別是對于一些很細微的事情過于敏感,或者對一些細枝末節過于計較,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而不愿意聽從他人的勸告。這種敏感的執著正是他們不開心的原因。
一個小沙彌化緣時與一個農婦發生了爭吵,互相撕扯起來,結果都把對方的臉給抓破了。其他和尚趕來,才把他們勸開,并把受傷的小沙彌送回寺院。老師父得知一切之后,并沒有教訓小沙彌,反而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農婦送布匹賠禮道歉。這樣一來,那個農婦也通情達理了,說這件事情都怪自己,不該和來化緣的小沙彌爭吵并動手。
從農婦家回來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很難看清道路,一個沒注意,老師父在一塊石頭上絆倒了,小沙彌扶起師父后,狠狠地踢了那塊石頭一腳。老師父制止了小沙彌的行為,對他說:“石頭本來就在那里,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踩上去的,不能怪它啊,我應該向它道歉才對,這次磕絆是我自找的?!?/p>
小沙彌愣了一會兒,終于領悟了,他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今天是我錯了,今后我一定注重個人修養,盡量尊重他人,感化他人?!?/p>
生活中的很多“磕絆挫折”,大多是由自身的各種因素造成的,與他人關系不大,所以,不能一碰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很多人在面對困境和挫折的時候,要么喜歡歸罪于運氣不好;要么喜歡怪罪別人,說一切都是他人的錯誤。其實,當煩惱莫名地出現時,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還應該好好反思,看看自己哪里出了問題,自己的內心是否想多了,要去積極探尋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的辦法。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取決于自己。
所以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先問問自己:煩惱是什么?為什么會生煩惱?只能煩惱嗎?轉換環境不如轉換心境。如此觀察,煩惱會漸漸消失,心中也就越發明白,這是對待煩惱的最好辦法。
上一篇:人生如茶須細品
下一篇:保持快樂的習慣,充分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