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愛人者,人恒愛之。人如果沒有愛心,那么就只是一具形同槁木、沒有溫情的軀殼,這和泥土、樹木、動物有什么區別呢?
愛是人性最美的花朵,愛有三個層次,就是自愛、仁愛、兼愛。自愛,是指自己對自己的愛;仁愛,是指愛其他人;兼愛,是指愛世界萬物,有慈悲之心。
一個人愛自己并不難,愛別人則需要具備一定的涵養,而兼愛則需要有寬廣的胸懷。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為從動物實驗中獲得有關愛的人類行為線索,為幼猴設計了五種人造母猴,觀察“母親”的拒絕會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樣的反應:第一種偶爾用壓縮空氣吹幼猴;第二種會猛烈晃動,致使幼猴無法爬到“母親”身上;第三種裝有彈簧,能將幼猴彈開;第四種“母親”的身上布滿了鐵釘。但這四種“母親”都未能將幼猴從它的身邊趕開。唯獨第五種體內灌有冰水的母猴使幼猴躲在墻角,并永遠地拒絕了“母親”。
這個實驗說明冷漠是拒人的第一利器。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被別人理解才造成了與他人之間的隔閡,但實際上往往是因為自己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夠熱情、主動,表現冷漠,才造成了與他人的隔絕。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仁者”是指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在孔子“論仁”的多種解釋中,“愛人”是最能代表“論仁”的中心含義,并能最大限度地囊括“仁愛”的內涵的解釋。在《論語》中,孔子還對“仁者愛人”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即仁愛包括“恭、寬、信、敏、惠”。
這里有個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張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能隨時隨處做到具備這五種品德,就可算是仁了。”子張問是哪五種品德。孔子回答:“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這五個詞好理解:對人恭謹是指對人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對人寬厚是指會得到眾人的擁護;對人信實是指交往誠實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對人勤敏是指做事勤懇就會取得成功;對人慈惠是指有愛心能很好地使用民眾的力量。
“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具體體現。其中,“寬”、“信”、“惠”,主要是對人而言的;而“恭”、“慈”兩項,主要是就己而言的。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愛人”的基本要求。
愛人的人,必會得到他人的愛。廣施愛心,必能廣得愛的回報。法國畫家夏爾丹說:“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股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愛的力量,當這天來臨時,人類文明將邁入一個新紀元。”
人生中最珍貴的,是愛;最容易被人所忽視的,也是愛。心中有愛,人就會是幸福的。愛能夠助人創造出很多奇跡。
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讓班上的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出評估。回來后,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貧民窟中的孩子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讓學生做后續調查,看看昔日的那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結果,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外,剩下的180名男孩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成為富商的比比皆是。
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向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能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孩子們口中的那位老師仍然健在,她雖然年邁,但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
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耀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說:“其實也沒什么,我只是以愛心去教這些孩子。”
看,這就是愛的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在生活中傳播自己的愛心,多一分關愛給身邊的人,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保護環境,地球是我們的家
下一篇:品德修養決定人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