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交往要遵循一些準則,其中之一就是“求同存異”。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特殊的遺傳基因的組合,決定了各自每個人有不同的生理條件;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等等,決定了各自有不同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思維方式。人與人的不同,造就了“求同存異”的心態。我們可以不欣賞、不喜歡某個人,但是我們不能輕視他人,不尊重他人,因為他人只是和我們“不同”而已,我們要尊重這種“不同”。當然,我們還要以“求同存異”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生活,不要指望自己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也不要期望和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朋友,更不要因為一味地遷就別人而丟掉自己的個性。中國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但也要尊重差異的存在,而且不隨便附和他人。
“和而不同”,源于儒家思想。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和諧相處卻不盲目茍同,以自己的正確意見去糾正他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恰到好處;小人則一味附和、討好他人,不肯提出不同意見。君子莊重而不固執,團結而不結黨營私;小人則結黨營私,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同流合污。
孔子本人是一位有著“和而不同”思想的人,他既很講原則、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又善于接受不同意見的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當相互尊重、督責、相互啟發,倘若向對方提出不同的意見是幫助對方的一種方式。他公開主張,學生可以“仁不讓于師”;認為朋友間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強交,不茍絕,不面譽以求新,不愉悅以茍合,同時應“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不為討他人的喜歡而欺蔽他人,而以誠實的態度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
在唐史里,鼎鼎大名的尉遲恭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稱于世的君子。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閑來無事,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性子的人,不善逢迎,又好逞強,與皇帝下棋卻使出渾身解數,把唐太宗打了個落花流水。
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唐儉平時的種種不敬,更是無法抑制自己的怒意,當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又找了尉遲恭來,對他說:“唐儉對我這樣不敬,我要借他以誡百官。不過現在尚無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遲恭聽后,覺得唐太宗的這種做法太過分,所以并沒聽從太宗之言。當第二天唐太宗召問他唐儉的情況時,尉遲恭并沒有直接回答,只是說:“陛下,請您好好考慮考慮這件事到底該怎樣處理。”
唐太宗氣極了,把手中的玉笏狠狠地往地上一摔,轉身就走。尉遲恭見了,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冷靜下來后,自覺無理,后來借開宴會,召三品官入席。唐太宗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了表彰尉遲恭的品行。由于尉遲恭的勸諫,唐儉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殺的罪名,提高了我知過即改的品德,尉遲恭自己也免去了說假話冤屈他人的罪過,得到了忠直的榮譽。”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尉遲恭“和而不流”、敢于提出自己正確意見的可貴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他人相處也應如此,首先真心待人,在非原則問題上謙和禮讓,寬厚仁慈,多點“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則應保持清醒,不能一團和氣,“和而同流”,得過且過。見不義不善之舉應阻止、規勸,這才是對他人真心誠意的表現。如果明明知道對方在行不義不善之事,卻因他是長輩、上司、朋友,默而容之,這其實是一種沒有原則的行為。有時候,“立定了腳跟做人”,的確會受到非議和誤解,也可能會受到暫時的委屈,受到別人的指責,但是,這種公正的品德最終會讓他人明白你的“真心”,從而贏得他人的敬佩。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閃爍著人生智慧的光芒。幾千年來,各代圣賢不斷增添新的內容,作為社會的道德規范警示人們,目的是告訴人們如何待人處事,時至今日,這一思想仍然發人深省,給予人們極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上一篇:心是人的靈魂所在
下一篇:唯正心所以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