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會隱忍,又要能奮發
隱藏只是為了更好地釋放,預示著他們正在尋求有利的釋放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再充分地表現自己,使自己脫穎而出,成為眾人的焦點。
現實生活中,許多身懷絕技的人都顯得謙虛謹慎,把自己的“絕世武功”隱藏得非常嚴密。其實,這么做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即是所謂的“既會隱忍,又能奮發”,實際上就是該藏則藏,該露則露,這就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隱藏只是為了更好地釋放,預示著他們正在尋求有利的釋放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再充分地表現自己,使自己脫穎而出,成為眾人的焦點。
三國時期,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能人。但龐統天生怪異、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歡。他先投奔吳國,孫權嫌他相貌丑陋沒有留用他。
于是,龐統便投奔了蜀國的劉備。臨行前,孔明交給龐統一封推薦信,表示一旦劉備見此推薦信定當重用他。
可是龐統見到劉備時并沒有將推薦信呈上,而是以一個平常謀職者的身份求見,因此,劉備只讓他去治理一個不起眼的小縣。
雖然如此,身懷治國安邦之才的龐統,并沒有為此而耿耿于懷,他深知靠人推薦難掩悠悠眾口,他要在該露臉的時候才露臉。
于是,龐統當著劉備的心腹、愛弟張飛的面,將一百多天積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處理得干凈利索、曲直分明,令眾人心服口服。
龐統這種該藏則藏、該露則露,既會隱忍、又能奮發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劉備提升為副軍師中郎將。
英雄就是這樣,不僅會忍耐,也會奮發。而時勢造英雄,所以,奮發要掌握時機。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哪里會有朱可夫那樣的元帥?哪里會有丘吉爾那樣的首相?哪里會有羅斯福那樣的總統?所以要把握住機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隱忍與奮發,關鍵在“度”,在時機,抓住機遇奮發,就可能一鳴驚人,功成名就。切不可不看時機,否則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順,倒霉透頂。
某大企業的策劃總監血氣方剛,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燒成燎原之勢,大刀闊斧地撤換了班底,推行改革。這位策劃總監頗具才華,但因年輕氣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層主管的抵制。整個藍圖成了他的獨角戲,別人非但沒有發揮自己的力量,反而把他視為障礙。最終越唱越難,只好掛印走人。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自視頗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世不留余地,咄咄逼人。他們雖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卻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屢遭挫折。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過于天真,沒有把握好隱忍與奮發的度。
有一位被分配到某單位的大學生,從下車間開始,就對單位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順。未到一個月,他給單位領導上了洋洋萬言的意見書,上至單位領導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下至單位職工的福利,都一一列出了現存的問題與弊端,提出了周詳的改進意見。因此,他被單位的某些領導覺得他狂妄、驕傲,是精神病,他的意見不僅沒有被采納,而且他也被領導借別的理由退回學校再做分配。
這個大學生作為鋒芒畢露者的典型,在新的人際關系圈子中未能處理好包括上下級關系在內的各種關系,加上又不注意講究策略與方式,結果不僅妨礙了個人才能的發揮,還招來了嫉妒和排斥。
因此,在現實中,必須講究隱忍的策略與藝術。鋒芒畢露者,往往不會因鋒芒畢露而走向成功,卻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為人處世既要能隱忍,又要能夠瞅準時機奮發。
上一篇:無端的猜疑是對友誼的傷害
下一篇:有怨氣,不如有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