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再大也不可怕
科學研究證實,一定的壓力有助于人的成長。人在生活中被壓力所束,能激發出內在的潛能,使人發揮出最佳表現并有所成就。
斯賓塞·約翰遜說得好:“只要人在壓力中養成凡事都看好的一面的習慣,其代價將勝過年薪1000英鎊的收入?!比松某晒?,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是怎樣將“壞牌”打好。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公平,都不能逃避壓力,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中獲得解脫。
有一個人創業之初,天天喊生意不好做,月月抱怨收入甚微,到了年底,更是大呼要關門大吉。他說壓力太大,實在沒法承受了。后來一位朋友對他說:“壓力面前不低頭,堅持下去就會迎來曙光?!边@人一想,人哪有不能承受的壓力呢?實際上壓力再大只要有決心,就什么都不怕,最難得的是能不能有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的勇氣。從此,他咬牙堅持,不抱怨,不叫喊?,F在他已經渡過了這個難關,開起了公司,也在自己的事業中實現了自己的幸福追求。
生活中,壓力無時不有,任誰都無法避免。有的人受到壓力后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壓力下卻過得很有意義。這其中的訣竅就在于,前者是悲觀地面對壓力,而后者能對壓力進行有效的調節,正如,飯要一口一口吃才能吃飽,路要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得長遠。面對壓力也一樣,不可能一次解決完所有的壓力,但只要有壓力再大不低頭的決心,幸福終將垂青于你。
壓力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通過克服它爭取幸福,也可以讓它肆意割傷自己,這在于你握住的是壓力的刀刃還是刀背。很多人在面臨壓力時,往往手足無措,沒有解決的辦法,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們從精神上及感情上拒絕壓力,而不是誠心地正視和正確地解決它。其實那些感覺生活幸福的人,與其他人相比并沒有什么兩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們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生活壓力。
亞伯拉罕·林肯,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8次選舉8次落選,2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1次,但他最終能夠承受住這些失敗的壓力并繼續前行本身就已經是巨大的勝利了。而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更說明了他面對壓力的不屈態度。
縱觀歷史上的人物,如太史公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圣賢都是在經歷挫折壓力的洗禮后才成長起來。他們在艱難困苦面前有一種堅持的精神,最終做出了一番不朽的功績,成為了一個個偉人或哲人。
世事沒有一成不變的,就像月亮一樣有陰晴圓缺。太陽落下去了還會從東方升起,不幸的日子總有熬到頭的那一天。人只要活著就要充滿希望,而身背壓力不低頭的決心,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態度。
壓力像彈簧。在壓力面前,我們應該保持鎮靜,學會從壓力當中找到“契機”。一個人能力再強,心理承受能力再好,也需要一個很好的人生態度來緩解壓力,消除壓力。人像一根弦,繃得太緊了,就會斷掉。一些研究表明,人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會產生興趣下降、意識模糊等反應。因此,要學會從壓力當中抽身出來,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的生活理應是多姿多彩的,那種在重壓下感到憂郁、缺乏信心的人,往往都是缺乏自信的人。人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要接受生活的挑戰和壓力的磨煉。一個人要學會取舍,學會善待自己,學會輕裝上陣,學會放下壓力,學會積極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樣才不會被壓力所打敗。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p>
11歲的英國男孩比利·埃利奧特是電影中的一個傳奇人物,影片中,他想成為一位古典芭蕾舞舞蹈家。
比利面臨這樣的挑戰:他生活在一個極具男子氣的家庭里,他家所在的小鎮上的男人們都想成為具有男子漢氣概的人,而他家里人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拳擊手。比利的父親和哥哥都是男子氣十足的人,對他想成為舞蹈家的愿望十分厭惡,因為在他們眼里跳舞的男人和膽小鬼一樣,所以,他們極盡所能地想打消比利的愿望,并且要把他變成一個“真正”的男人。
但是家人的反對并沒有動搖比利的決心,盡管他們反對,比利仍不停地追求他的夢想。最終比利贏得了去一所有聲望的舞蹈學校學習的機會,這所學校將給他提供一個夢想成真的機會。最初,比利的家人不理解這個他們認為是完全荒謬的想法,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意識到比利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行業,于是漸漸地在他追求的過程中支持他。在這期間,他的父兄和他之間的隔閡也在逐漸消除。最后,經過許多沖突和磨難之后,全家人團結一心共同支持比利成為舞蹈家的計劃。
當比利收到自己一直期待的學校通知他是否被錄取的來信時,大家都屏住呼吸,急不可待地想知道結果。
其實,比利是否被學校錄取不重要,在比利的追求過程中,他不放棄心中的理想,使內心的力量大大地增強。同時,在他獲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并化解與其父兄多年成見的過程中,一家人也經歷了終生受益的過程。他們獲得的是無價的人生益處,無論信中結果如何,比利及家人都是成功的,并且最終是快樂的。
人們極易受結果比過程更重要的思想的欺騙,事實表明,在追求某一目標時,人們想得到的東西只是內心壓力的副產品,而“怎樣做成它”,壓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一天,一位母親和兒子一起種黃豆,她把種子埋得很深。過了幾天,她帶兒子去察看。翻開土壤,發現很多種子生出了長莖,頂端是兩瓣黃黃的嫩芽,柔弱的生命正在土壤的空隙中七拐八彎地往上生長,很快將要破土而出。兒子驚訝地問她:“媽媽,小苗長眼睛了嗎?”
“沒有?!彼卮??!澳撬鼈冊趺粗蓝家祥L,而不往下長呢?”
“因為它們要尋找自己的太陽和幸福,沒有幸福的陽光,它們最終會死的?!?/p>
“媽媽,要是沒有陽光,我們人也會死嗎?”兒子再次問她。
母親對他說:“孩子,你放心,不會沒有陽光的。只要扼住黑暗的咽喉,人就一定能得到幸福的陽光?!?/p>
其實,人的生命里時常會有失去陽光的日子,就像種子被埋在土里一樣。但扼住命運的咽喉,就像埋得很深的種子,固然生長艱難,但經歷風霜后必定能根深葉茂。
威廉·丹福斯曾經有一個美好的開始。最初,他的事業一帆風順。他投身商界不久,就從一名推銷員發展到了控股一家飼料公司老總,并把它改名為拉爾斯頓·布寧納公司。
不料天有不測風云。1896年5月美國圣路易市歷史上最猛烈的龍卷風,頃刻將這家公司夷為平地,也將丹福斯從頂峰打到谷底,他的發展計劃全部泡湯。這場橫禍令丹福斯幾乎一無所有。但后來,這場浩劫卻成為促使他取得了更大成就的動力。丹福斯不向命運妥協低頭,他抖擻精神,重整旗鼓,去迎接挑戰。他立志要重建拉爾斯頓·布寧納公司。
丹福斯施展他在推銷方面的才能,四處游說。他的第一步,便是設法從當地一個銀行家那里取得了一筆擔保的貸款。不久之后,便在原來的舊址附近重新建立起工廠。頗具商業天賦的丹福斯性格堅毅,足智多謀,好幾次都力挽狂瀾,最終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1898年,丹福斯開始推出一種營養豐富的全麥食物,后來,這種產品深得一位著名的健康協會主席的贊許,丹福斯干脆就以這位主席的名字為這種產品重新命名,之后這種產品聲譽鵲起。
1904年,丹福斯發現公司收到了一大批大小不符合規格的紙制面粉袋,如果丟掉,無疑是筆不小的浪費。丹福斯靈機一動,下令為每個袋子裝上提環,把這批袋子改裝為購物袋。當時圣路易市正在舉行世界博覽會,丹福斯隨即把這些購物袋免費贈送給博覽會觀眾,這樣無形中就等于讓這些觀眾拿著印有公司紅白方格標志的袋子替布寧納公司的產品作了宣傳。
丹福斯一貫重視產品的質量。1916年,他設立了一個分析實驗室,作為公司的一個重要設施,他并利用這個實驗室,研究開發生產營養更高的配制飼料,從而使公司產品達到在該行業中的領導地位。而公司的實驗室仍不斷研制出新產品以應付未來的需求。
丹福斯還鼓勵下屬和同事接受他的壓力哲學:即使遇到天大的事,也要頂天立地,眼光遠大,笑逐顏開,心情暢快。正是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公司里的每個人都顯示出熱情的活力,以及勇于接受挑戰的不屈耐力。
人有壓力正常,但更要有不懼壓力的韌力。
上一篇:努力每一天
下一篇:命運靠自己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