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是負累,不要讓它壓折飛翔的翅膀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有機會成為英雄、名人,誰會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呢?客觀地說,求名也并非是件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凡事以適度為宜,求名心太切,受其誘惑,妄圖功名,就容易心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卻反倒可能臭名遠揚,遺臭萬年。
中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尼古拉·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他熱愛數學,才智過人,又十分勤奮好學,在國內的數學擂臺賽上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經過自己的苦心鉆研,找到了一元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
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人找到了塔爾達利亞,他是醫生,這份職業在當時非常高尚,數學是他的業余愛好。卡爾丹諾熱心地向塔爾達利亞討教,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并為此而痛苦不堪。
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卡爾丹諾。可誰知道,就在幾天之后,卡爾丹諾突然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闡述三次方程式新解法的論文,還大言不慚地宣稱,這是他自己最新的發明,卻只字不提塔爾達利亞的名字,這就是“卡爾丹諾公式”。卡爾丹諾擔心塔爾達利亞指證自己,甚至暗地收買亡命徒秘密地將塔爾達利亞殺死了。
卡爾丹諾的這一欺世盜名、喪盡天良的無恥行徑雖然在相當一段時期里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于天下了。現在,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數學騙子”、“剽竊者”的代名詞。
客觀地說,雖然卡爾丹諾做了這樣無恥的事情,但他本人卻也并非無能之輩,就他所取得的成就來說,已經讓大多數人望塵莫及了。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他過分追求功名利祿,妄圖流芳百世,甚至不惜使用卑鄙的手段,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真是可悲。他因求虛名身敗名裂的例子,確實發人深省。
美名,美則美矣!但對于那些還有一點正義感,有一點良知的人,面對不該屬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辦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同時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心中存有愧疚,那么早晚都會被壓垮,被壓得喘不上氣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在依洛吉島展開了激戰,最后將日軍打敗,把勝利的旗幟插在了島上的主峰,心情激動的陸戰隊員們在歡呼聲中把那面勝利的旗幟撕成碎片分給大家,以留作終生的紀念。
無疑,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面,后來趕來的記者打算把它拍照下來,就臨時找來六名戰士重新演出這一幕。其中有一個戰士叫海斯,他只是一個在戰斗中表現很普通的人,可是由于拍攝了這張照片,他卻成了英雄,在國內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的形象印在郵票、香皂等上,甚至家鄉也為他塑了雕像。
面對這一切,海斯的心是極為矛盾的:他一方面陶醉在周圍眾多的贊揚聲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一方面又因為名不符實而陷入無止境的內疚、自愧之中。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只好每天用酒來麻醉自己,最終竟以死亡祭奠了對他充滿贊歌的人世。
名譽之于海斯就是沉重的負擔,他原本可以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原本可以輕松快樂地生活,卻因為那獨占榮譽的美名而折斷了飛翔的翅膀。如果海斯不獨占這些集體的贊譽,能夠勇敢地站出來,打破這個美麗的謊言,那么或許結局也就不會如此書寫了。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還是蘇東坡先生說得好:“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名,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標志,但應該做到取之有道,要名副其實。一個人的名聲和成績是否能夠澤被后世,絕對不是僅靠自吹自擂、欺世盜名就能行得通的。真正取得過顯赫成就卻又視名聲和榮譽為浮云的人,才活得真實、活得自在,也才更受世人稱道。那些心懷大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無論外界有多少誘惑,他們都會固守自己的人生原則,保持清醒的心智,不過分追求個人名譽,不為浮名遮望眼,忍名舍譽去貪欲,辦實事、求實績。
在這一點上,季羨林先生為我們做了良好的典范。
季羨林先生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精通12國語言,他是深受眾人敬仰的大師。但他從不圖虛名,三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光榮桂冠,始終踏踏實實做學問,令人敬佩不已。
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中這樣寫道:“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殺老夫!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但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大惑不解。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這三個桂冠摘下來。”
“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先生如是說,“學術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不能摻半點假,沽名釣譽。通過個人努力或集體努力,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得出的結果必然是實事求是的。這樣做,才算是有學術良心。”
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被名利所累,不會為浮華所惑的,季羨林先生就是如此。面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這三頂人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季羨林先生卻始終不為所動,只為求得“一個自由自在身”,正是因為擁有不慕虛名的風骨,季羨林先生也才能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做學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莊子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意思是,“修養最高的人忘掉自我,修養較高的人無意追求功業,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功名是虛浮之事,也是身外之物,為這些虛妄的東西,而丟失了自己的本心,荒廢了自己的能力,豈不是得不償失。
別讓名譽成為你的負累,折斷了飛翔的翅膀,正所謂追求出名要正當,要留清白在人間!
上一篇:可以追求財富,但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下一篇:喚回失落已久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