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隨喜,生活自然一片美好
一個人心靈的寧靜越是不為恐懼所侵擾,就越是可能為欲望和期待所束縛。有時候,最不容易管住的是我們的心,今天要求這樣,明天希望那樣,總是翻來覆去,心猿意馬。浮躁的心總也看不開人生的種種,看不開燈紅酒綠,看不開金錢、權利、欲望,所以他才會感覺到人生煩惱多。正所謂“心靜自然涼”,當我們把心靜下來之后,再回過頭來看這個世界,是否會覺得煩惱叢生呢?有時候,不是因為看不開,而是因為沒辦法靜下心來。
在生活中,我們因看不開所產(chǎn)生的煩惱、痛苦、絕望、發(fā)怒或者從容、自在、快樂的感覺,都源于我們內(nèi)心。就好像少年專注時會有一只大蜘蛛不請自來對你進行騷擾一樣,浮躁的心,往往會對我們的情緒產(chǎn)生影響,或悲或喜,或煩惱或自在,或絕望或希望。
好一句“隨喜”,因為懷著一顆淡泊明志的心,所以才會事事“隨喜”,凡事都看得開。心靜下來,看什么都是沒關系的,“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人生似乎就是這樣,假如每每失去了或得到了什么,都抱著很浮躁的心態(tài)去對待,那萬事萬物,千頭萬緒,我們是再也理不清、剪不斷的。人生需要“隨喜”的心態(tài),把心靜下來,處處隨喜,生活自然一片美好。
人生總充滿著不如意的事情,而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常無法回避,我們應該把心靜下來,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看開它。或許,許多對佛法陌生的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不然,佛教認為苦是一種客觀存在。
世間的一切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生老病死、春夏秋冬,只要我們懷著一顆平靜的心看待,那一切都是可以看得開的。當自己被一顆浮躁的心所圍繞,那我們看什么都是煩惱,什么都看不開。心若靜下來,我們自然會看到生活中的許多美好,心情也一下子豁然開朗。
幸福是一種美好的感覺或享受,而痛苦則是人主觀感受上的折磨。人的天性往往是努力追求幸福,而避免痛苦。然而,上帝總是成雙成對地創(chuàng)造一切,它讓幸福與痛苦也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于是,幸福與痛苦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關系。
每個人從主觀上講,都希望獲得幸福而避免痛苦,但是,幸福的降臨往往有痛苦的伴隨,如此而誕生的幸福滋味卻是令人難忘的。
試想,如果你總是輕而易舉地贏得幸福,你會體會到真切的幸福嗎?所以,痛苦是幸福的代價,痛苦成為了進入幸福之門,而且,在痛苦的穿插之后,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快樂。
霍金先生在輪椅上度過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他用自己的智慧樂觀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前后兩位妻子,他用自己的堅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物理著作。病魔困住了他的軀體,卻并沒有困住他自由偉大的靈魂。他并非從來沒有為失去感到過痛苦折磨,只是他更看重自己擁有的,更重視快樂,所以,他才有更卓越的人生。
痛苦常常來得無聲無息,它考驗你的毅力與堅韌,假如我們能頑強地與之抗爭,逃離痛苦的陰影,重新給心以幸福的方向,那么,在痛苦之后,內(nèi)心會更顯幸福的光芒。痛苦并不可怕,只要內(nèi)心能夠找到快樂的方向,幸福的鐘聲一定會被敲響。
總是有人問本·沙哈爾:“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本·沙哈爾卻感到不解:可是為什么要對這種態(tài)度來對待痛苦?他這樣說道:“痛苦,也是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jīng)常發(fā)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當某些人覺得幸福的滋味太過于平淡,那么,在痛苦的偶爾穿插中,你是否感到幸福的心會更加快樂呢?
毫無疑問,幸福與痛苦就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對雙胞胎,它們無時無刻不游離在我們左右。幸福與痛苦來自同一源泉,相比較,不論一個人的客觀條件有多好,當他與那些條件更好的人相比,就會產(chǎn)生痛苦;相反,不論一個人的客觀條件有多壞,當他與那些條件更壞的人相比,就會感到幸福。
即使我們不與他人相比較,有時候也會與自己相比:假如現(xiàn)在比過去好,我們就會感到幸福;假如過去比現(xiàn)在好,我們就會感到痛苦。當然,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都可以有所選擇,主要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比如,當痛苦來臨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很糟糕,但是你依然看到了事情美好的一面,那幸福將戰(zhàn)勝痛苦。
真實的幸福是痛苦與痛苦之間的間隙。我們總是渴望著快樂,但這樣卻只會帶來失望與不滿,最終導致內(nèi)心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
啟示
一個幸福的人,并不是拒絕痛苦的人,他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夠保持一種積極的心理。由于經(jīng)常被積極的心理所引導,他們感染了快樂與幸福,并很少被負面情緒所困擾。所以,在人生漫漫途中,快樂是常態(tài),痛苦只是小插曲。
上一篇:為孩子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杰斐遜培養(yǎng)女兒成才
下一篇:享受當下的工作,自然能減小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