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退讓好處多
你知道嗎?你所有的思想支配著你的言行,塑造了你的整體形象。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他人,對自己一定會有所幫助;斤斤計較,吹毛求疵,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余地給別人走;山間小道上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后,兩人都有墜入深谷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才是有禮貌、最安全的。
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樣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須堅持外,對小事,個人利益互相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請客,沒想到兒子出門許久都沒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于是自己就上街去看個究竟。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現兒子在橋頭和另一個人正面對面地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么買了酒菜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聽兒子的一席話,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在社會上,無論說話也好,做事也好,好多人不肯給別人一點余地,不愿給別人一點空間,到處有這對父子的影子,往往只為了“爭一口氣”,本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瑣事,非要大費周章,堅持己見互不讓步,結果小事變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真是何苦?
人在世間若是不能忍受一點閑氣,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逢阻礙。如果一個人平常為人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能更大。讓人,多發生于競爭情境,由于讓人行為出現而使矛盾化解,爭斗平息,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因此,讓人是避免斗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價值。
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好比把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
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讓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而得理讓人,卻是一種積蓄。
人海茫茫,卻常“后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不會狹路相逢?若屆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后做人留條后路。
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
世事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后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要做人圓融會變通就要學會“讓”的藝術,讓人一步有時能獲得讓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生命苦短,有所舍才會有所得,如果得到后變張狂必將會大失。因此,修養是人們所必然需要的一種超越物質的追求。
爭強斗狠是一生,節制謙和是一生。所以,清心節欲可以營造出一種張弛有度、進退自如的節奏感。
對于生意人來說,商業本質是一種交易,而交易的本質是一種妥協,而妥協就是一種適時進退的策略。因此,生意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要適時放下而不是把它緊緊抱在懷里。游離到生意之外,像靈魂一樣站在高處看自己,讓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讓自己清心寡欲。讓重大決策擺脫情緒影響可以用清心,讓自己不放縱而避開風險可以用寡欲;謙和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愛心和服務意識,節制會讓你杜絕非理性的盲目擴張。
良好的修養,能使我們坦然面對生老病死,平靜地對待錢多錢少。知道“分一杯羹給天下人”,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知道天的外面還有天,知道還有比事業和金錢更加重要的東西,讓有需求的人們去分享你的福利,這也許是一些有錢人的終極追求!
上一篇:懂得人情世故而不老于世故
下一篇: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