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沒有底線
底線,是足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場地兩端的界線。在比賽中,運動員只有堅守底線才能展現其高超的球技;同樣,人的一生只有堅守人性的底線,方可盡顯其英雄的本色。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么都敢干。
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么都會發生。比方說,腐敗變質的食品,也敢賣;自己喝得五迷三道,車也敢開……于是沖突迭起,于是輿論嘩然。
不是“當驚世界殊”,而是“世界當驚殊”。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為突破的都是底線,比如“惻隱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些原本都是常識,卻被丟到九霄云外。
可見,底線是最重要的。沒有了底線,企業就會弄虛作假,學者就會指鹿為馬,裁判就會大吹黑哨。從這個角度說,底線就是生命線。
人類為什么要有底線?為了生存。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所以,只有讓別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讓別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為了別人的生存放棄自己的利益,這是“境界”。至少不妨礙別人的生存,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破壞社會的環境,這是“底線”。
通過立法程序明文規定下來的,是“法律底線”;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線”;各行各業必須堅守的原則,比如商家不賣假貨、會計不做假賬、醫生不開假藥,是“行業底線”和“職業底線”。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線卻不能旦夕缺失。因為底線是基礎,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線。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防線失守,全盤崩潰。
底線,往往就是人們行為后果的良性與惡性的分界線。三國時劉備說過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里其實就說的是一個底線的問題。
善雖然小,但終歸是善。惡雖然小,但依然是惡。這是事物發展當中,在底線兩側的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有著天壤之別的方向性的選擇問題,它們是兩個不同集區的概念。堅守底線,堅守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擁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是我們做人的底線。
“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在千鈞一發之際,29歲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學生們守住了生命之門,唱響了善良的樂章,感動了你我,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以誠信為本,誠信待人,誠信做事,應該是我們人性的底線。
“尾生與女子有約,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誠信是做人的底線,既然許下了諾言,既然做好了約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踐約。
翻開中華文明史,為了要守住誠信這條底線而用生命去踐約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個。正因為有了“一諾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壯之歌——誠信,中國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為有了“海誓山盟”的執著,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誠信,中國情人纏綿的絕唱;正因為有了“為天地立命,為百姓謀福”的諾言,才彈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誠信,中國文人不朽的篇章。
而假設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呢?那么,最終將會和放羊的小孩一樣,羊成了惡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個人哭泣,無人問津!“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諸葛亮的話告訴我們,忠誠堅貞應該是我們做人處世的底線。“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夫子一聲長嘆,縱身汨羅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從小背上刻下“精忠報國”的理想,調兵遣將,勢如破竹,不受利誘,屢遭誣陷,屈死于風波亭上。“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朱自清一身傲骨,雖忍受饑餓的煎熬,卻維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尊嚴。
屈原、岳飛、朱自清等人因為忠貞祖國,早已流芳百世,載入史冊。而像秦檜這樣折節叛國的無恥小人和像劉阿斗那樣胸無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輩呢?他們早已遭世人唾罵,遺臭萬年!善良,感動你我;誠信,奏響壯歌;忠貞,書寫尊嚴。
堅守底線,盡顯人性本色。中國人從來就有底線:做生意,明碼實價,童叟無欺;做學問,言之有據,持之有故;做官,不奪民財,不傷無辜;做人,不賣朋友,不喪天良。
社會輿論譴責的是“見利忘義”“毀約背諾”“賣友求榮”“賣國求榮”“虐待父母”“以強凌弱”“恩將仇報”“落井投石”,規勸的是“不義之財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倡導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恩圖報”“一諾千金”“惻隱之心”“扶危濟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底線就有底氣,有底氣就有自信,做人的自信往往建立在做人的底線上。沒有底線的人,必然收獲渾渾噩噩和一塌糊涂的失敗人生;底線牢固的人,才能體味和享受到“人”的尊嚴,進而收獲成功的人生。正是靠著底線的堅守,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中華文明卻得以延續。
上一篇: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
下一篇:做人的尊嚴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