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薩修女——仁愛一生
特里薩修女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特里薩修女
出生年代:1910-1997
職稱:美國和平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1979年諾貝爾獎金授獎儀式上,瑞典國王把五項諾貝爾獎金分別授予獲獎者。而挪威議會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在奧斯陸將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金授予印度加爾各答特里薩修女,以表彰她對勞苦人所做的工作。特里薩獲悉后說,她將“以窮人的名義”接受獎金,并把這19萬美元的獎金用于她所獻身的麻風病患者和貧民身上。
特里薩是1948年在印度加爾各答貧民區創建慈善會。這個慈善會,在印度50個城市和從紐約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世界許多城市,創辦了學校、醫院、青年中心和孤兒院。
特里薩修女成功的故事——善良、勇敢
“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是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
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特里薩修女
人生在世,一定要好好享受。有很多的人會這樣想,也有很多人這樣做。然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無私的人,她就是特里薩修女。她不為自己的利益,自己也過著非常艱苦的日子,當她獲得獎的時候,她也沒有讓自己好好的享受一下,她也把錢全部給了天下可憐的人。自己過著寡淡、清苦的生活,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出生于富裕家庭的特里薩修女,12歲時就萌生了做修女的愿望,18歲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27歲終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長。自38歲起,她開始了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為赤貧者、瀕死者、棄嬰、麻瘋病人服務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窮人比富人更需要尊嚴,窮人在價值的等級中至高無上。
加爾各答是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由于貧窮,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人世間少有的。繼興辦貧民學校之后,特里薩又和別的修女們一起,承擔了收養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纏身、先天殘疾的棄嬰的工作。
修女們不僅收養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還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見的棄嬰,有些窮人甚至還將自己養不起的孩子也送過來。棄嬰收養的數目越來越多,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于是購買藥品、奶粉及糧食的經費就出現了經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發生這種短缺的時候,必定會有人送來金錢、食品、藥品、衣服等,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因為帶著一顆充滿愛的心,一顆對天主虔誠的心,特里薩在自己路上艱難而又幸福的跋涉著。辦貧民學校、募捐;為那無家可歸的孩子建立“兒童之家”;為那些流落街頭的貧困者和垂死者建立“臨終關懷院”……在離垃圾堆幾米遠的地方,一些穿著白色道袍的女人發現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幾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紙一般的人皮裹著的骷髏,他還有一絲氣息殘存,但蛆蟲已經開始侵蝕他的肌膚。白袍女人把老人們搬進一間蓋了蔭蓬的大堂,喂他進食,清潔他凄涼的、黏滿便溺的身體。一位年老的女人正從他的傷口里撥去蛆蟲。
“你怎么能夠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輕輕地喘道。因為面前這個女人的行為使他目瞪口呆。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么。”照顧他的女士回答。
其中有一位老人,在臨死前拉著特里薩修女的手低聲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這是特里薩和她的修女們的一個很平常的鏡頭而已。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薩修女在這項工作上所顯示出的那種精神——種對那些身處苦難頻臨死亡的人的無條件尊重。這是一種對西方中產階級價值原則強有力的針砭和置疑。宗教行為在特里薩修女的眼里是一片神奇與圣潔的土壤,她用來培植愛心,給每一個需要愛與關懷的人。
她這樣平平淡淡的把自己的一身度過了,我們可以從她的平淡中看出不平淡的一面,那就是善良、勇敢。她所做的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她在世界歷史上永遠是燦爛的。
世界上有特里薩修女這樣平待博愛的人,把自己的愛和溫暖撒到那些陽光無暇顧及的地方和人身上。讓那些被污辱被歧視的人,還有那些即將去天國的人重新獲得做人的尊嚴和榮譽。
教育啟迪
法國畫家盧梭說: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一顆善良勇敢的心是你成功的基石。也就像哈伯說的一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我們可以想一下,有多少成功人士,都是擁有一顆善良而又勇敢的心。其實我們活著就想讓自己的長處展現出來,讓別人看到,讓自己過的充實一些。
上一篇:特奧多爾·蒙森——最偉大的歷史寫作藝術大師
下一篇:理查德·費曼——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