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沒人能贏一個不想爭的人
三國時期,梟雄曹操占據中原,他很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當時,太子是曹操的二兒子曹丕,但曹操卻更喜歡文采過人、名動天下的曹植。曹丕很慌張,害怕父親換掉自己,曹丕的謀士給他出主意說:“您不要慌張,也不要和曹植競爭,只要做好您自己的事,顯示出您的品德和氣量就可以了。”曹丕依言而行。
一次曹操即將出征,曹植抓緊機會朗誦自己歌頌父親的文章,曹操聽了很歡喜。再看曹丕,只見他突然流下眼淚,跪在地上說:“父王年事已高,還要親自出征,作為兒子的我真是擔心。”滿朝大臣都為曹丕的孝順而感動。大家都夸曹丕恪守太子本分,不炫耀不爭名,是最佳的太子人選。曹操再三權衡,也認為曹丕的心胸更適合做一國之君。最后,曹丕坐穩(wěn)了太子的位子,并在曹操死后當了魏國皇帝。
三國時,曹丕與曹植爭奪太子之位,這個故事常常被人們說起。人們說到的不僅僅是曹丕后來對曹植的迫害,還有開始的時候曹丕妥善應對的策略;也不僅僅是對曹植的同情和惋惜,還有從曹植的故事里吸取的教訓。從曹植的角度來看,他有才華,深受曹操的喜愛,有一批擁護自己的大臣。倘若他能收斂鋒芒,一門心思恪守兒子的本分,多多立下功勞,而不是鋒芒畢露,就不會讓曹操否定他,還惹怒了哥哥,導致他即位后的報復行動。
爭與不爭的確是個難題,很多時候,不爭的人就是大爭,往往是最后的勝利者。不爭的人能把精力集中在事業(yè)本身,而不是細枝末節(jié)。他們全神貫注地想著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而不是如何達到目的。可以說,不爭之人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淳厚,最后終于水到渠成。
做事的時候,睿智的人想到的不是與別人爭,而是從自己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否可以做好。何必管他人如何?他要爭自去爭,最后的勝利屬于那個做得更好的人。任何時候,做事的比說事的人收獲更多,有人機關算盡,就有人坐享其成。
在一座過街天橋下,有一位拉二胡的老人,他每天坐在天橋下拉著二胡,過往的人都會被那美好的音樂吸引,聽完一段再繼續(xù)趕路。這位老人并不是賣藝的,他只是喜歡音樂,想要找個地方和人分享自己的心情。
經常有人來天橋下找老人求教。有一次,天橋上的小攤販好奇,拉住一個求教者問:“這個老頭到底是誰,為什么這么多人來找他學習?”那人說:“他可不簡單,以前是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家,放眼全國,有他這種造詣的人沒幾個!”
“這樣的人,怎么會坐在天橋下?”小攤販驚訝地問。
“這就是我們最佩服他的地方,對他來說,不論在天橋下也好,在外國總統面前也好,他都是一個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范!”
淡泊的人具有真正的勝利者的風度。只有具有足夠底氣的人才能如故事中的老人那樣,坐在任何一個演出場所,面對任何一位觀眾,面不改色,一視同仁。他的眼里只有藝術,他愿意真誠地與聽到的人進行交流,也只有這樣的人,能傳達藝術的真諦,感動每一個聽眾。大師風范不是官方授予,而是口耳相傳,見到的人為之折服,欽佩不已。
淡泊的人身上有怡然自得的生活感,他們看上去從不與人爭競,也不會和人發(fā)生沖突和口角,他們并非沒有自己的脾氣,卻認為很多事根本不值得一爭,自己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用更多的時間完善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過程中的快樂,這種態(tài)度常常令旁人感嘆不已,這是一種境界,常人不可能達到。
淡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只要有足夠的智慧看穿得失,少一些貪婪,不要處處與人爭執(zhí),一心一意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強求結果,就是一種淡泊。人生短暫,難得的是平和的心境與幸福的心情。做一個睿智而淡泊的人,才能享受更多世間風景,拈花而笑,坐看細水長流、花開花落。
上一篇:求同存異,是友情的基礎
下一篇:獨處也可以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