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一個人的成就與心胸成正比
在英國的一所著名大學,一位哲學老師正在進行一個測驗,他將一張張白紙放在每個學生的書桌上,問他們看到了什么。
有些人說:“老師,我看到的是一張白紙。”
有些人說:“老師,白紙上什么也沒有,我什么也看不到?!?/p>
極少數(shù)人說:“老師,我看不到盡頭。”
哲學家說:“我欣賞你們,你們的思維沒有邊界,目光不只盯著一張紙,還能超越事物本身,想到別的可能。你們的眼界更高、心胸更寬,這樣的人,更容易成功?!?/p>
一張白紙,有人看到的是白紙本身,有人看到的是空白,有人看到了無限種可能。第一種人活得現(xiàn)實,一是一,二是二,他們循規(guī)蹈矩,做著應該做的事,不會有任何出格的舉動,他們的生命安穩(wěn),卻也平淡;第二種人活得無力,他們認為既然一切都會過去,努力沒有必要,活一天算一天,他們的生命輕松,卻也空虛;第三種人活得有熱情,他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必須做點什么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相信未來,也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夢想也是一種豁達,當一個人不為自己的出身自卑泄氣;不為此時的弱小怨天尤人;不因一時、一事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武斷地下定論,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心胸,也由衷相信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他能夠接受自己,不論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都能夠突破自己。
想做出一番事業(yè),首先要有做事業(yè)的胸襟,要相信一個人的成就必然與他的心胸成正比。舉個簡單的例子,做事業(yè)需要有伙伴,這些共事者身上可能有你難以忍受的品德或者習慣,甚至有人會冒犯你,經(jīng)常跟你唱反調。你能不能包容不合自己心意的那部分?如果不能,你只能吸納自己喜歡的部分,最多是一條河;只有吸取更多人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有海納百川的恢宏氣勢,所以荀子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p>
王碩與莊吉是商場上一對老冤家,他們都做器材生意,經(jīng)常產(chǎn)生矛盾。王碩為了挖對手墻腳,常常對合作者造謠說:“莊吉的工廠存在很大問題,產(chǎn)品常常有質量隱患。”莊吉聽到這件事非常惱火,但他的經(jīng)理經(jīng)常勸他要戒急用忍,不可爭一時之氣。
有一次,有人找莊吉談一筆大生意,沒想到對方要的產(chǎn)品型號剛好不是自己工廠生產(chǎn)的那種,反倒是王碩那里的專長。莊吉想起經(jīng)理常常勸告自己的話,就直接將王碩的手機號告訴了那位顧客,沒多久,王碩就簽下了這一筆巨額訂單。
從那以后,王碩再也沒有說過莊吉的不是,反倒主動把一些客戶介紹給莊吉。雙方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通力合作,很快打垮了其他對手,占據(jù)了國內市場。莊吉很慶幸自己當年的大度,否則,他還在與王碩爭奪小市場,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想做大事就要懂得包容和妥協(xié)。故事里的莊吉主動與和他對著干的王碩和解,換來了一位強有力的同盟者;如果總是計較過去的那點仇恨,兩個商人不斷作對,兩敗俱傷,怎么會有后來的大成就?
想做一番事業(yè),就要學會權衡,今天你可能吃了虧,但吃虧是為了將來的前途打算,比起未來的收益,一時的小虧算得了什么?何況為了一時的得失計較,眼光就只能盯住這一時,如何看得更長遠?做事要看全局,不能只盯看局部,就像下棋高手不在乎一個子,甚至會丟卒保車,千萬不要因鼠目寸光耽誤自己的前程。
人要有容人的雅量,有時被人傷害,不要往心里去,只當一句過耳閑言,何必反復琢磨?人的心說小不小說大不大,整天放著瑣事,還有什么空間裝大事?對待他人的缺點,也要能擔待、肯擔待,不要過分苛責,與人的相處才能和睦長久。對待他人的錯誤,用謙和的態(tài)度指正,不要揪著短處說個沒完,才能讓人真正心服。要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上,有豁達的心胸,就能做到萬物不介于懷。
上一篇:避免不必要的爭論
下一篇:智慧不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