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于計較一時的盈虧
天上的日月不可能永遠盈,也不可能永遠虧,天道尚如此,人間更難離這個規(guī)律。所以對盈虧,不要過于計較,因為很多事情,看似吃虧,實際上是一個得到補償?shù)倪^程。
孔子雖被后人尊為“至圣先師”,可生前卻在窮愁潦倒的境況下,還懷揣“仁者愛人”的理想周游列國,勸說一個又一個的國君“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盡管四處碰壁,“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但他矢志不渝,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他看來個人吃不上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受人奚落侮辱、遭受驅逐暗算都是小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才是大事。不能因貪圖享受而壞了品行、亂了大德,不能因他人不理解和嘲諷就動搖信念,不能因飽受挫折而放棄對崇高理想的追求。
孔子不愧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是為那些要立志做國家棟梁、干大事的人而寫的。在后來的歷史中,韓信曾受過“胯下之辱”,但是他沒和那些無賴小人一般見識,他在當上大將軍后也沒去報復那些小人,韓信干的是頂天立地的大事業(yè),不會去與那些不值得計較的小人清算舊賬;司馬遷遭受宮刑,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摧殘,但是卻忍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完成了歷史巨作《史記》。
由此看來:孔子說的“小”——是指為理想、為信念值得犧牲的東西,也就是“吃虧”。這些小虧可能是關于富貴、榮辱、權利、甚至生命;孔子說的“大謀”,并不是在謀劃或圖謀一件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而是一項為了實現(xiàn)理想可以獻身的大事。歷史上不是就有像荊軻那樣“一去不復還”的壯士、像譚嗣同那樣“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君子、像秋瑾那樣“如我上了斷頭臺,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的江湖女俠嗎,明知自己勢單力薄,此去乃是以卵擊石,卻仍然舍生取義,做替天行道的大事。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過得是平凡的生活,面對的是平常事物,因此,就算有阻力,無非就是要失去些什么,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吃虧。但是,更多的時候,正是這些接連不斷的“吃虧”成就了最后的“大事”。
佛羅里達州有一位農夫,買到了一塊非常差的土地,那片地壞得使他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yǎng)豬,那里能生長的只有白楊樹及響尾蛇。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冥思苦想以圖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態(tài),他要把那片地上所有的東西變作一種資產。很快,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要利用那些響尾蛇,他的做法使每一個人都很吃驚,因為他開始做響尾蛇肉罐頭。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他養(yǎng)的響尾蛇體內所取出來的毒液,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治蛇毒的血清;響尾蛇皮以很高的價錢賣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裝著響尾蛇肉的罐頭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顧客手里。每年來參觀他的響尾蛇農場的游客差不多有兩萬人。有很多人買了印有那個地方照片的明信片,在當?shù)氐泥]局把它寄了出去。為了紀念這位先生,這個村子現(xiàn)在已改名為佛州響尾蛇村。
看了這則故事,誰能說這個農民是吃虧了呢?“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正是因為有了前面的痛苦的“吃虧”,才有了后面的成功。能吃虧的人很樂意承認自己的虧損,同時想辦法改變這一虧損。因此說,吃虧不是一種消極、頹廢,不是悲觀、懦弱,相反,它是一種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一種為人處事的風格,更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永久鞭策。
上一篇:凡事想開些,別把自己逼進牛角尖
下一篇: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