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和他的畫展
張大千是杰出的藝術家,馳名中外的中國畫大師,當年與齊白石享有“南張北齊”的美譽,后在臺灣等地生活了30余年。曾被紐約國立藝術學會公選為世界第一大畫家,和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交往甚密。
1940年開始,早已享有“南張北齊”美譽的著名青年畫家張大千教授決定去敦煌臨摹壁畫,他利用三次個人畫展湊足了去敦煌所需要的資金費用。
1943年秋,張大千和夫人以及幾名學生,從四川青城向北進發,計劃經廣元、天水,借道蘭州去敦煌。他剛來到嘉陵江東岸,忽然接到了二哥張善孖不幸病逝的電報。
二哥是大千繪畫的啟蒙老師,也是他生活上的指路人,沒有二哥張善孖,就沒有藝術家張大千。他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坐船順著嘉陵江,回到重慶為二哥送葬。到了重慶,二哥安葬已畢,大千跪在二哥的墓前大哭一場。
第二年春天,大千告別了侄兒們和二嫂,從成都再去敦煌。一路上,道路坎坷,人煙稀少。進入戈壁灘后,到處是礫石和黃沙,舉目遠眺,天蒼蒼,野茫茫,一片寂靜、凄涼。他們騎在駝背上,頂著風吹日曬,終于來到了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建在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的峭壁上。在南北6000多米長、東西200多米寬的峭壁上,排列著重重疊疊、櫛比相連的石窟群。這里擁有近500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造像,5座唐宋木結構建筑群。
然而,這里塵封灰掩,窟前堆積如山的流沙幾乎淹沒了下層全部洞窟,到處是斷垣殘壁。
張大千和他的幾個學生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扒平了擋在窟前的小沙堆,挖通了擋在窟前的大沙堆。正是盛夏的季節,每當太陽西斜時,空氣是那樣的干燥,悶熱悶熱的。腳一踩在洞窟前的流沙上,便飛起一股股黃煙,飛揚的黃煙摻和著額上那源源流下的汗珠,張大千的臉上、脖子上劃出了一道道泥痕。
為了在臨摹中能夠恢復殘缺不齊和褪了色的壁畫,張大千又和幾個學生用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觀摩了309個洞窟里的壁畫。可是,轉眼到了冬季。張大千決定到蘭州度過冬季,來年開春再來。
夫人聽說還要來,頓時愁云滿臉、眼光暗淡。
他看著夫人,用堅定而又徐緩的語氣說:“莫高窟,為千百年來之靈巖靜域也……我平生仰慕古人名跡,流傳于世間者,嘗窺見其八九,然而到此一看,才明白自己見得太少了。我們來此僅僅幾個月,淺嘗輒止,豈不前功盡棄!八代之盛衰,豈以數月之期能探索其本源。”
夫人平靜地問:“你估計還要多久?”
“一年不夠就兩年,兩年不夠就三年……”
夫人低下了沉重的頭,滿腹心事:唉,動輒就是二、三年。在這人煙稀少、出門就是能看到這幾張面孔的地方,他竟然要花去上千個日夜……淚珠滾了下來,她將頭埋了下來,盡量不讓丈夫看見。
大千不用看,也完全知道夫人的心事,這也難怪她,換上其他人,說不定早哭著鼻子跑了。想到這里,他的心情也沉重起來。外面呼呼的北風卷起沙石,打得墻壁咚咚響……
最后,夫人停止了啜泣,低聲說:“一年就一年,兩年就兩年,只要你在這里,我就在這里。”
第三年春天,張大千一行幾人又來到了敦煌。
大規模的臨摹和復原工作開始了,莫高窟比往日更靜,空蕩蕩的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鉆進洞窟,整日臨摹。有些洞窟狹窄,壁畫低矮,半躺著身子才行;有些洞窟又特別高大,需要爬上特制的高凳;有時,手持電筒,反復觀摩才能畫上一筆。
洞窟里空氣滯悶,呆上半天,弄得頭昏腦漲。出去透透空氣,明晃晃的太陽又照得雙眼睜不開,一個個金星在眼前左沖右撞……傍晚,大家拖著疲憊的兩腿,往床上一躺,頭痛、手痛、腳也痛,動也不想動一下。
而張大千比誰又都忙,比誰都累,自己要畫,還要管人家畫;大家累了不想動,他還必得動。要考慮明天的事,還要做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
張大千終于累倒了,他躺在床上,高燒得直說胡話。急得夫人和幾個學生圍著病床團團轉。這一年冬天,他們是在敦煌度過的,并完成了所有的臨摹。
又一個春天到來了,張大千率領幾個學生從敦煌出發,去了幾百里外的安西榆林窟,臨摹壁畫。白天,外面的石頭被太陽曬得燙手,洞窟里如蒸籠一般悶熱。
深夜,這塊完全沒有人煙的沙漠綠洲,靜得令人心寒身栗,大家輪流放哨,時刻提防土匪襲擊。臨摹結束,他們馬上返回敦煌,然后從敦煌全部返回。
張大千3次去敦煌,歷盡千辛萬苦,用了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共繪了276幅大小不同的畫,其中包括本生、佛經、經變、供養人、因緣故事及建筑彩繪圖案等,囊括了我國4世紀到14世紀的歷代造型藝術。
同時,大千還把洞窟的情況和自己的心得,撰成《石寶記》,詳細介紹了壁畫的不同風格、源流、時代特點等。
1944年1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首先在成都祠堂街開展。人流涌進了畫室,四壁上,一尊尊莊嚴和善的菩薩,一個個威武勇猛的天王,還有那擘纖胸束的仕女,揚手撒花的飛天……一剎那間,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個個色彩絢麗、栩栩如生的藝術世界。
這個世界完全由一種新穎的風格組成,它既散發著古老神秘的歷史氣息,又洋溢著現實生活清新的芬芳。揭示了千百年來人們批判邪惡、憧憬光明這一永恒主題。
后來,在蘭州、在重慶舉行了更大規模的臨摹壁畫展,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轟動。
敦煌臨摹壁畫展,是張大千先生灌注了激情,凝結了心血的作品。后來出版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特集》《敦煌臨摹白描畫》等,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我國的一名專業畫家,張大千是去敦煌長期臨摹的第一人,敦煌之行是他藝術道路上關鍵性的轉折點,也是他藝術河流中的一座巍峨壯觀的燈塔。
上一篇:尋求生活中的快樂
下一篇:張衡發明地動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