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乃身外之物,過分看重得不償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人:摳門、小氣,與人交往總是只進不出。人們稱這樣的人為“守財奴”“鐵公雞”。什么是守財奴?顧名思義,也就是只知斂財不知用度的人。莎士比亞在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夏洛克。他是一個資產階級高利貸者,為了達到賺更多錢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他兇相畢露:“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與所有的守財奴一樣,他的本性是貪婪。
在《儒林外史》中,嚴監生算是一個守財奴的經典形象了。聽聽嚴監生是如何向舅爺訴苦的:“便是我也不好說。不瞞二位老舅,像我家還有幾畝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
嚴監生臨死之前,他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兩眼睜得滴流圓,把頭又狠狠地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
奶媽抱著兒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惦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根燈草不放心,唯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根燈草,眾人再看嚴監生時,只見他一點一點把手垂下,登時就沒氣了。
這個經典的鏡頭成為守財奴的標準畫像,嚴監生就是一個為兩根燈草而不肯咽氣的土財主。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錢財跟生命比起來簡直是一文不值,哪怕你萬貫家財也不能買下來一秒鐘的生命。
從前,有一個十分吝嗇的人,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給別人東西,連別人叫他說“布施”這兩個字,他都講不出口,只會“布、布、布……”大半天過去了,他還是“布”不出來,好像自己一講出這兩個字就會有所損失似的。唯一讓他感到納悶的是,比他還要窮的人都生活得快樂幸福,但他卻不知道幸福的滋味。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就想去教化這個吝嗇的人,佛陀來到了他住的城鎮,開始宣揚“布施”。佛陀告訴大家布施的功德:一個人這輩子會富有,比別人長得漂亮,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他上輩子的布施有關。那個吝嗇的人聽了佛陀的話,心里很有感觸,但是,自己就是布施不出去,他為此感到懊惱。于是,他跑去找佛陀,對佛陀說:“世尊啊!我很想布施,但是,就是做不到,你能告訴我該怎么辦嗎?”佛陀在地上抓了一把草,將草放在那個吝嗇人的右手,然后要他張開自己的左手,告訴他說:“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別人,然后把這草交給別人。”可是,那個吝嗇的人一想到要把這草給別人,他就呆住了,心里不舍得拿出去。他看了看自己的左手,赫然發現:“原來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他心里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把草交出去了,他明白了自己只需要很簡單地將別人想成自己,就能布施。佛陀笑著說:“現在你就把草交給別人吧。”那個吝嗇的人將草真的交給了別人,在不斷的練習中,他學會將自己的財物布施給別人,最后把自己的房子也布施給了別人。然而,他的身心獲得了一種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幸福與快樂。
一個人無法給予另一個人真正的發自肺腑的溫暖,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美。雖然,我們拿出了一些金錢,但卻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快樂,這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花則花,你對別人大方了,別人才會對你大方。人活一生,就是一個過程,可如果到了守財奴、吝嗇鬼的分上,那人生便毫無意義了。
1.不計較在金錢上對別人的幫助
有時候,身邊朋友或同事在金錢上有了困難,我們應該大方援助,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將收獲一份精神上的快樂。在交際中,不要總想著別人出錢,而自己一毛不拔,否則只會讓自己的人際圈子越來越狹窄。
2.看淡金錢
俗話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在生活中,能夠體會到幸福與快樂的是我們的內心,而不是金錢所帶來的優越的物質生活。對金錢,我們要看淡,這樣我們才不會被金錢所驅使,要學會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在現實生活中,守財奴是被人鄙夷的,一個人要是太過吝嗇就會受到人們的嘲弄和諷刺,太為金錢的流失而痛苦,這樣的人只能一輩子抱著金錢生活。假如一個人十分吝嗇,那可以肯定,他注定只能成為“孤家寡人”。
上一篇:避開短處,激發自己的能力
下一篇:隱藏實力能夠保護自己,不被誤傷